搶救傳統家具 辛苦又薄利
張春能師傅堅持 一份使命感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年紀不大但是卻終日與「老傢伙」在一起的張春能,是台灣少數能修理台灣傳統家具的師傅之一,別人眼中的「垃圾」,他卻視為寶,再殘缺破損他都能重現風華,張春能說,修復工作賺不了錢,但一定會堅持下去。
張春能出生在台灣最老城鎮之一的彰化縣鹿港鎮,從小對台灣傳統家具就有一份濃郁情感,長大後只要看到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傳統家具丟棄或放在外面風吹日曬時,他就覺得心很痛,後來因岳父王漢松是台灣傳統家具名師,讓他決定加入「搶救台灣傳統老家具」行列,為台灣傳統老家具盡一點心力。
只要能傳給下代 挨罵也值得
修復傳統家具是一門極細緻且困難度高的技術,且修補需要的木料和配件價格很高,家具的老主人大多捨不得花錢修復,且常對兒孫想修復家具之舉動不認同,聽到修復價格後,更會生氣地大罵:「這麼貴的修理費,乾脆買新的就好了!」一再重複著被老主人數落,但修復好後,又被主人頻頻感謝的歷程,張春能說:「只要老家具留得下來,能再傳給主人的下一代,被罵一下沒有關係啦!」
一座衣櫃,一個五斗櫃,看似簡單的傳統家具,修復時間卻很長,最少都要一個月,有的甚至要兩、三個月才能完成,張春能表示,因為台灣傳統家具都是榫卯組合工法,上面並有雕刻、鑲嵌、墨繪或彩繪、鎏金等技法,修復費時費工,若把修理費用換算成工資,比基本工資還低,但因對傳統家具有感情,加上有一份使命感,雖然沒賺什麼錢,而且又很辛苦,但仍會堅持下去。
兩種修理技法 家具各取所需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台灣傳統家具修理分成兩大系統,一是保留「原味」法,二是「去漆」法,「原味」法適合漆色和結構損壞不嚴重者,若家具本身已損壞得厲害,便要「去漆」才能讓該家具恢復外觀和功能。台灣傳統家具使用的是台灣在地的木材,如檜木、樟木、肖楠、杉木等,屬於軟木類,最大特色是木頭具香氣,且較不會龜裂,在修復時有人喜歡「原皮殼」,會要求修復師傅使用「原味」技法;而希望老家具有乾淨面貌和完整功能的則會要求「去漆」修復法。
家具師傅張春能說,保留「原味」先決條件是該家具的漆色和結構毀壞不多,否則還是得靠「去漆」才能回復其功能。而「原味」技法的流程較少,大致上包括清洗、木工結構修理、補原漆色,最後再噴上保護漆便完成。
至於「去漆」做法則費工費時,使用該法的毀壞家具幾乎原漆都已氧化、龜裂,結構也受損嚴重,該技法須先去除原漆、清洗、晾乾後,接著進行木工結構修理、上漆、補色、手工砂光,然後再二次上漆、二次手工砂光,最後上保護漆完成修復。這些程序缺一不可,少了一道步驟就會讓家具看起來不夠細緻,結構也會不夠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