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中油高雄煉油廠 新增23處歷史建築

工廠區油槽及防溢堤使用至今,設施仍保存良好,具社教意義。(高雄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中油高雄煉油廠前身為二戰時期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關廠後,去年啟動文化資產價值審議,最後決議出爐,將日治時期興建的總辦公廳列為市定古蹟,七色彩橋、崗亭、防空洞等四十處建物登錄歷史建築,保存範圍創高雄市之最。
高雄煉油廠在二戰時期雖經美軍大規模轟炸,但國民政府接手後重新修復啟用,奠定台灣石化工業發展的基礎,但環境污染問題及引發的「反五輕運動」等,最終在二○一五年熄火走入歷史。
文化局表示,高雄煉油廠面積廣達二百五十三公頃,規模遠超出單棟建築,關廠後面臨文資保存、土污整治、都市發展、產業轉型、國發政策、在地居民、法規競合等多面向複雜議題,二○一九年文化部委託專業團隊全面盤點完成廠區潛力建物,再交由該局進行潛力建物審查。
歷經六次文資審議大會,去年先將二輕廢氣地面燃燒塔、修造工廠、材料倉庫、中山堂等十七處登錄歷史建築,今年四月總辦公廳一處指定為市定古蹟,昨日再新增供電工場、技術大樓、油槽(見左圖,高雄市文化局提供)、防溢堤、配水池、泵房等廿三處歷史建築,總計廠區共有一處指定市定古蹟、四十處登錄歷史建築,堪稱全市最大規模和指認保存範圍。
高雄市文化局指出,廠區為日本二戰時期在台設立的重要戰時產業設施,屬重要工業遺產場域,材料倉庫群及修造工廠保留完整規模產業系統,油槽及防溢堤等設施規模及保存良好,具紀念價值及未來社教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