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領綱召集人張茂桂:新歷史課綱 走向和解的課綱
記者林曉雲/專訪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出現重大變革,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召集人、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表示,台灣有原住民、新住民等,屬多元組成,新課綱是學習在一起、在一起學習,走向社會和解的課綱。
讓學子看見台灣與世界關係
張茂桂強調,新課綱的主體是學生,要培養的是面對未來更加複雜的國際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改變較大的是高中歷史,區分為台灣、東亞(中國)及世界三個分域,不會像馬政府用歷史教育去洗腦下一代,也絕非民進黨課綱;而是讓年輕學子了解彼此(台灣與東亞、中國、世界)的關係。
張茂桂表示,國際局勢和兩岸關係,國內民主化及本土化運動,非常多的因素形成了社會爭議,統獨問題亦困擾很久,或有去中化、媚日化等質疑,但這都是教育之外的因素,並非純就學習者的觀點來看。過去的課綱吸納了社會爭議,成為衝突焦點;新課綱希望不要從爭議解決的方式去建構。過去課綱是切斷的,台灣史是台灣史,中國史是中國史;新課綱是要看見台灣與中國、與東亞、與世界的關係,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和探究,再進而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去中、媚日說法 均非事實
對於有人質疑新課綱是民進黨課綱,張茂桂表示,課綱不是社會運動,也不會走在社會爭議之前,把中國放在東亞脈絡下討論,反映的是台灣歷史學界現在的東亞研究趨勢,去中國化或把日本當祖先的說法均非事實。
社會領綱副召集人、政大歷史系副教授金仕起表示,現行課綱有重複學習、知識爆量與生活脫節等問題,新課綱加以改善;國中歷史學習「長時段的通史」,在此基礎下,高中不再做通史教學,改採「專題式教學」。
全球化+網路時代 凸顯互動意義
以討論國家與人民的關係為例,國家如何透過戶籍掌握社會和控制人民,以前可能細教中國傳統戶籍制度,依新課綱,老師可從每個人都擁有的身分證開始教起,也可了解日治時期殖民體系的戶籍制度,重點是要從學生出發,教會學生分析和探究能力。
金仕起直指,網際網路時代,學習方式改變,社會領綱必須把「互動的意義」凸顯出來。全球各國的互動是有機體概念,要看見彼此的連結性,台灣、東亞、世界互相都有關係,建基於事實出發,把判斷的最終權力交給學生;新課綱是開放性的課綱,協助下一代掌握彼此的關係和互動,方便適應未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