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老宅別再撐 2問題先補強

老建物可先針對房屋裂痕及結構系統等兩大問題進行補強,至少減少大地震時建物倒塌的風險。(資料照)

老建物可先針對房屋裂痕及結構系統等兩大問題進行補強,至少減少大地震時建物倒塌的風險。(資料照)

2018/02/09 06:00

先填補裂縫 再檢測結構系統有無弱點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都市更新腳步慢如牛步,就算沒有「釘子戶」,一個都更案要完成至少得花三到五年;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建議,民眾或可先針對房屋裂痕及結構系統等兩大問題進行補強,至少可減少大地震來襲時建物出現倒塌的風險。

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前理事長江世雄分析,以目前都更速度緩慢的情況,民眾其實可花一筆錢先行補強。補強分為兩個層面,分別是裂縫及結構系統,若地震過後,家中牆面出現三公釐以上的「規則裂痕」,建議先找結構技師進行檢驗,再根據結果進一步修復。

他說,若檢驗結果只有牆壁裂縫,結構系統並未出問題,可透過低壓灌注環氧樹脂進行填補裂縫;但要是結構系統有問題,就得透過多種方式進行補強。

江世雄建議,結構系統檢驗可先透過鑽心取樣,以及X光儀器去掃描建物內部結構,再透過電腦建立立體模型,進一步找出弱點補強;補強方式可分為擴柱、增設剪力牆、鋼構斜撐、制震斜撐等。

他舉例,擴柱方式就是增加現行柱子的斷面,將支撐面積與力道擴大;至於加設剪力牆是在柱子周邊增加牆面,增強承載力量;鋼構斜撐及制震斜撐,則是在牆面增加鋼構支撐,之前浮洲合宜住宅因地震造成的結構問題,就是使用鋼構斜撐。

補強費 每平方公尺2500起跳

江世雄說,目前大樓補強會遇到使用面積的困難,因要把補強器具放入住戶家中,多少會出現抗拒,且可能會出現為何放在我家不放在你家等爭執;建議可採取階段補強,先行在大廳或是公共空間進行局部結構補強,至少在大地震來臨時,建物不至於「頭重腳輕」跪下來,但這是不得已的作法。

對於補強費用如何計算?江世雄表示,若以之前接受教育部委託針對國中小學校舍補強的費用,每平方公尺約兩千五百到四千元。

建築物耐震規範報你知

▲耐震2大規範

建築物耐震設計有2大規定,分別是「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1.「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1974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才納入地震力規定,1982年後進一步加大地震力;1997年再對地震力相關規定大幅度修正,將震區範圍由3個震區(強震區、中震區及弱震區)分為4個震區(地震一甲區、地震一乙區、地震第二區及地震第三區);2011年調整台北盆地微分區,原4分區調整為3分區,並加強隔震力設計。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2002年訂定發布;2011年修正全文;2017年7月針對預鑄混凝土工程設計及施工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修正部分規範內容,目前建物最低限度為每平方公分需能承受得住210公斤壓力。

▲921後建物至少耐震5級

耐震力仍以1999年921大地震為分界,之後加強耐震係數至少0.23g(約等於地震震度235.2gal,gal代表cm/sec²、1g=9.8m/sec²),要能抗5級地震;之前沒有明確耐震力規範,多數設計僅是抗4級地震。

(製表整理︰記者徐義平、高嘉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焦點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