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經濟疲弱 兩國能源合作蒙陰影
〔編譯顧佳欣/綜合報導〕中俄關係近年逐漸升溫,俄羅斯總統普廷現身天安門廣場參加閱兵,雙方也簽署五項能源架構協議。不過,在中國經濟疲軟之下,去年的能源協議、鐵路計畫停擺,俄國期盼中國能成為其在遭西方制裁之下的援兵,恐怕言過其實,亦使兩國關係蒙上陰影。
紐約時報指出,中俄去年五月簽署了兩項標誌性的天然氣協議,但進度緩慢,雙方領袖在本次會面幾乎沒有提及。原本今年設定雙邊貿易達一千億美元,但主要因為中國對俄國原油需求下降,頭六個月僅有三百億美元。
此外,中國最近因股市危機,經濟成長又是近二十五年最差,加上全球油價下跌,北京恐怕無法如俄國預期一樣取代歐洲的市場角色。去年的天然氣協議之一,希望中國在三十年內由東西伯利亞,採購據報總價四千億美元的天然氣,於二○一九年至二一年首次運輸。但牛津大學能源研究所教授史騰說,隨油價下跌,合約將需要重新談判。
本週簽署的協議之一,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收購「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所屬東西伯利亞油氣公司和秋明(Tyumen)油氣公司四十九%的股份。但對照歷史,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前年收購Rosneft四十九%股份的協議,至今也只完成二十%。
莫斯科中心分析家戈布耶夫指出,中俄是「象徵性關係,有著不穩定、薄弱的經濟基礎。」克里姆林對進度未如預期也相當失望。俄國官員說,今年千億美元貿易目標眼看達不到,二○年的兩千億美元目標更是過度樂觀。
因此,莫斯科方面的樂觀態度也逐漸消退,卡內基莫斯科中心分析家戈布耶夫指出,中俄是「象徵性關係,有著不穩定、薄弱的經濟基礎。」克里姆林對進度未如預期也相當失望。俄國官員說,今年的貿易量一千億美元目標眼看達不到,二○年的兩千億美元目標更是過度樂觀。
能源並非經濟趨緩下的唯一受害者,連接北京與莫斯科的鐵路也因為誰付錢談不攏仍未定案。第一階段由莫斯科到喀山近五百哩的路段,原訂在一八年俄國足球世界盃前通車,到現在都還沒開工。
中俄近年藉由國際軍經合作將雙邊關係推上高峰,但雙方在某些議題上亦有衝突,如克里米亞脫離烏克蘭讓中國憂心恐成為西藏、新疆的先例,或令世界認可台灣的實質獨立;在中亞,雙方的競爭亦高於合作。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副主席帕爾指出,華盛頓似乎認為對北京來說,普廷更像是一種「負擔」而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