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2012諾貝爾獎/揭細胞感應之謎 美雙傑奪化學獎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杜克大學生物醫學與生物化學教授萊夫科維茲(左)及史丹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克比爾卡。(法新社)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杜克大學生物醫學與生物化學教授萊夫科維茲(左)及史丹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克比爾卡。(法新社)

2012/10/11 06:00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十日揭曉,兩位美國科學家因發現人體細胞感知與回應外界訊號的「G蛋白耦合性受體」運作方式,對人體分子運作提供重要見解,有助醫界研發更佳藥物而獲獎。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現今藥物超過半數作用在G蛋白耦合性受體上,兩位學者的成果有助研發副作用更小的更好藥物,為醫療研究帶來重大進展,因此決定頒獎表彰。

有助研發副作用較少藥物

六十九歲的杜克大學生物醫學與生物化學教授萊夫科維茲,以及五十七歲的史丹佛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理學教授克比爾卡, 一九八○年代以來致力尋找讓身體細胞對外界訊號有所反應的蛋白質,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發現細胞的重要成分「G蛋白耦合性受體」(GPCRs),並描繪出「G蛋白耦合性受體」的運作方式。

究竟細胞是如何回應環境、適應新狀況,長久以來都是個謎。由於腎上腺素會對細胞作用,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因此科學家懷疑細胞表面有某種荷爾蒙受體,但這種受體究竟是什麼組成、如何運作,學界卻一直未有定論。

萊夫科維茲利用放射線發現了包括腎上腺素受體在內的多個受體,逐漸了解受體運作方式;後來加入的克比爾卡,則是進一步了解受體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這個家族,就是我們後來所稱的「G蛋白耦合性受體」。

二○一一年,克比爾卡達成另一項重大突破,他的團隊拍攝到腎上腺素受體受到荷爾蒙活化、並傳送訊號到細胞時的影像,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譽為「分子學的傑作」。

細胞受體 讓人類感覺氣、味、光

目前已知人約有一千個遍布體內細胞的蛋白質受體,能讓身體回應腎上腺素等各式化學訊號,並使細胞互相溝通。有些受體分布在鼻子、舌頭、眼睛上,能讓我們感覺到氣味、味道與燈光,而這些受體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它們對生理過程至關重要,也因為受體會回應藥物,有助醫療進展。諾貝爾獎評審表示,「目前大約一半的藥物是透過G蛋白耦合性受體發揮作用」,了解受體,為研發「副作用較少的更好藥物」提供工具。

道賀電話審慎 怕誤認是惡作劇

萊夫科維茲十日透過電話會議接受瑞典記者訪問時表示,瑞典皇家科學院打電話來時,他睡得正甜,而且又戴著耳塞,根本沒聽到電話響,是妻子把電話給他,他才知道得獎喜訊。克比爾卡則是在凌晨二時三十分左右接到電話,諾貝爾委員會還找了五名委員輪番跟他說話,就怕他以為自己是接到惡作劇電話。

萊夫科維茲為波蘭移民第三代,是家中獨子,童年生長在紐約一間只有兩個臥房的公寓中,從小熱愛讀書,飽覽父母藏書、醫學小說、偵探故事,小學時代就立志當醫生,後來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

克比爾卡則是在明尼蘇達州長大的鄉村小孩,祖父與父親都是麵包師傅,他先在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生物學與化學,後來到耶魯大學研讀醫學,而後進入杜克大學當博士後研究員,在萊夫科維茲手下做研究,兩人合力整合「G蛋白耦合性受體」的基因定序。萊夫科維茲與克比爾卡將平分八百萬克朗(約三千五百萬台幣)獎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