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倫敦大學學院賺人民幣 打壓批中教授

(美聯社檔案照)

(美聯社檔案照)

2024/03/11 05:30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副教授席沃斯(Michelle Shipworth)因在課堂上以中國為例探討現代奴役等議題,遭指對中國「有偏見」、「挑釁」,被禁止教授她開設的課程。此事引發對學術自由與商業考量之間平衡的討論,並揭示了英國大學對中國資金的依賴,以及其對學術自由和教學品質的影響,校方已展開調查。

講中國奴役得罪中生 遭禁授課

每日電訊報報導,席沃斯的上司、UCL能源學院教授史特拉肯(Neil Strachan)表示,基於「商業考量」,大學需要在「來自中國的準學生」之間維持良好名聲。若中國學生在校感到遭遇「偏見」、「被針對」,大學的招生前景將受到影響。

席沃斯表示,她在去年十月一次研討會上引用現代奴役數據,顯示中國奴隸人數是全球第二高,詢問學生為何如此,期間有中國學生指她挑釁,事後校方安排其他學者接手她的課程,她「毫無選擇」,只能成為「吹哨者」,揭露英國大學如何屈服於言論審查,忌憚來自部分中國學生的壓力,進而自我審查。

席沃斯強調,她的提問旨在檢視報告數據和研究方法,並非「反華」。她批評大學為顧及部分中國學生而犧牲學術、言論自由,長期將嚴重影響英國大學的教學品質和學位價值。

非營利組織「英中透視」(UKCT)主任盾君山(Sam Dunning)向中央社表示,UCL事件在英國有許多相關案例,顯示大學對中國資金的依賴,為此不惜犧牲學術自由和教學品質。許多學術人員敢怒而不敢言,因為擔心學術生涯受到衝擊。因此,UKCT近日發起調查研究與公眾宣導行動,反制中國對英國大學校園的干預。

曾在二○二○年發表「拯救英國大學」報告的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瓊斯(Lee Jones)則認為,問題癥結其實在於英國高等教育長年以來的「市場化」政策,讓大學過度依賴海外收入,並為取悅學生顧客而犧牲言論自由。

中生占近4分之一每人年學費165萬

數據顯示,UCL擁有英國最多的中國學生,占該校學生總數近四分之一。這些中國學生必須繳交遠高於英國在地生的學費,每年達四萬英鎊(約一六五萬台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