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府盼深化德台關係

反對中國國企入股漢堡港碼頭的示威者,10月在柏林聯邦總理府前舉牌抗議,抗議標語上寫著「漢堡是世界的門戶,不是中國的門戶」。(歐新社檔案照)
外交戰略 減少對中依賴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德國「明鏡週刊」十六日披露德國外交部的對中國戰略草案,德國希望迅速以德國經濟可接受的成本,減少對中國依賴性,德中之間的合作將取決於中國與俄羅斯關係、以及中國的人權狀況,並聚焦抗衡中國在該區域的影響力。戰略草案並提到希望加強德台關係、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只能透過和平方式和兩岸協商下改變台海現狀。
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明鏡」取得這份內容共五十九頁的機密文件,對中國與俄羅斯關係、中國人權以及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都採取批判立場。德國之聲引述這份草案內容,針對台海問題部份寫道,「台海現狀的改變只能透過和平方式和雙方協商進行」;德國政府希望深化與台灣關係,並指出若台灣參加國際組織,並不違背所謂「一中政策」;德國也支持歐洲議會的要求,迅速開始針對與台灣達成雙邊投資協議進行評估,且認為「這樣的協議與歐盟的一中政策一致」。
這份戰略草案指未來德國、歐盟與中國之間的合作,要看北京與俄羅斯的關係。草案指「中俄正越走越近」,在烏俄戰爭上,中國「實際上」已站在俄那一邊。
人權也將在未來德中經濟往來具有決定性作用,未來德中之間的合作將與中國人權狀況掛勾,也不排除針對人權問題制裁的可能性。草案提到新疆、西藏發生「大規模侵犯人權情事」,指出「經濟發展和人權並不矛盾」。
抗衡中在西巴爾幹影響力
就中國在歐洲地區的著力,草案尤其注意西巴爾幹地區,指中國在該區域「已有一些顯著擴大其影響力的例子」,德國和歐盟將需要有所行動,來抗衡北京這些行動,「我們將加強與西巴爾幹的合作,推動加入歐盟程序。」
德國總理蕭茲把西巴爾幹地區的未來,列為政府外交政策優先事項。德國認為,西巴爾幹地區將成為歐盟「全球門戶」計畫的重點;該計畫是歐盟為了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所提出的全球基礎建設投資計畫,預計二○二七年前將投入三千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