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台承諾生變? 保守派雜誌示警:「限制派」影響力擴大

拉馬斯瓦米主張,美國只應該因為台灣製造半導體而支持台灣。(美聯社)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共和黨內「限制派」(restrainers)對台政策引發疑慮。美國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警告,若主張美國收縮全球影響力的「現實主義者」,進入川普政府決策核心,台灣恐遭邊緣化。
企業家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2023年參選共和黨總統黨內提名時,主張「美國只應該因為台灣製造半導體而支持台灣」。他在接受保守派評論員休伊特(Hugh Hewitt)訪問時表示,待美國2028年實現「半導體獨立」後,對台承諾將大幅降低。此一觀點反映美國民粹右派日益強化的「務實取向」,即優先考量自身利益而非戰略價值。
與共和黨金主柯氏兄弟(Koch Brothers)關係密切的智庫「防務優先」(Defense Priorities)正影響川普團隊的國防政策。該智庫顧問考德威爾(Dan Caldwell)在國防部人事佈局中扮演關鍵角色,推動「美國優先」戰略。《國家評論》指出,過度強調「克制」將削弱美國在印太的威懾能力。
川普政府近期人事任命反映「限制派」影響力上升。新任東南亞事務副助理國防部長拜爾斯(John Byers)主張「放棄針對中國的好戰軍事行動」;負責中東事務的副助理國防部長迪米諾(Michael DiMino)對葉門胡塞武裝(Houthi)襲擊國際航運反應消極。《國家評論》認為,這顯示「限制派」正重新定義美國全球安全角色。
《日經新聞》駐華盛頓特派員森安健指出,這些政策制定者試圖將美中關係定位為「競爭而非敵對」,淡化中國威脅。部分人士更認為「台灣非正式盟友,美國不應為台灣與中國開戰」。若此觀點影響決策層,恐改變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
近期川普揚言若台灣未加大對美投資,可能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徵收關稅。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強調,台灣若遭攻擊將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但若美國內部戰略思維轉變,對台承諾恐生變數。
《國家評論》警告,「限制派」主張雖在於避免「不必要的戰爭」,但若導致美國對印太安全承諾減弱,可能助長中國地緣戰略野心。美國全球影響力不僅來自軍事實力,更取決於與盟友的長期合作與信任。一旦美國調整對台政策,台灣安全形勢將更加脆弱,成為美國戰略收縮下最值得關注的變數。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右)1月27日在華盛頓特區首次以部長身分正式抵達五角大廈,他在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Charles Q. Brown,Jr.)(左)陪同下,向媒體發表談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