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破解愛的密碼! 不同愛的大腦機制大公開
揭密大腦愛的地圖,研究揭示不同愛情形式如何在腦中激起波瀾。情侶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本新聞無關。(法新社)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根據最新研究,我們擁有一種奇妙的能力,能夠對許多不同的事物形成情感依戀,這些事物包括自然、寵物、浪漫伴侶和孩子。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揭示了這些不同類型的「愛」在我們大腦中各自的獨特位置。
fMRI是一種用於測量大腦活動的技術,透過檢測與血流變化相關的訊號來反映大腦的神經活動。當大腦某個區域被使用時,該區域的血流量會增加,這一現象稱為血氧水平依賴(BOLD)效應。這種技術自1990年代初期以來,已成為研究大腦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
澳洲科學新聞網站《Science Alert》報導,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愛在所有類型的愛中產生了最強烈的腦部活動。這一研究由芬蘭阿爾托大學的哲學家林內(Pärttyli Rinne)及其同事進行。浪漫愛也喚起了與父母愛相同的多個腦區域,這一點在先前的研究中也有觀察到。然而,與浪漫愛不同的是,父母愛還喚起了與計劃和決策相關的紋狀體,以及與意識和警覺性相關的丘腦 (Thalamus)。
林內解釋道:「在父母愛中,當想像愛的時候,腦部獎勵系統的紋狀體區域深處出現了活動,這在其他任何類型的愛中都沒有觀察到。」這一現象在進化上是有意義的,因為撫養孩子需要大量的努力、計劃和決策。
研究人員還探討了對朋友、自然、寵物和陌生人的愛。所有形式的愛都喚起了大腦的獎勵中心,包括與自我意識和感官系統相關的額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以及將行為與情感反應聯繫起來的扣帶回(cingulate gyrus),這有助於學習。然而,不同類型的愛在表達模式上有所不同。例如,對陌生人的愛喚起了與親密關係相同的基本腦部過程,但強度要低得多。
林內和團隊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不同類型的人際關係可以被視為從較親密的聯結到較遠的關係之間的連續體,根據皮層下和小腦的喚起程度。」
與其他類型的愛相比,對自然的愛喚起了最不同的腦區,然而有趣的是,它仍然像社交類型的愛一樣點亮了扣帶回。
在研究中,當觀察人們對寵物的愛時,研究人員可以輕易區分出養寵物的人和不養寵物的人。「在觀察對寵物的愛及其相關的腦部活動時,與社交性相關的腦區能夠統計性地顯示出一個人是否是寵物主人」,林內解釋道。
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養寵物的人,對牠們的愛跟對人的愛,在腦部的反應上其實很像,這點在沒有養寵物的人身上就沒那麼明顯。
研究人員希望,理解不同類型愛的經驗背後的大腦機制將有助於我們開發更好的依附障礙和其他心理健康狀況的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期刊上。
這張圖片展示了大腦對不同類型「愛」的反應。無論是浪漫愛、親情、友情,還是對陌生人、寵物或自然的愛,都會在特定區域產生反應。雖然各類愛情的反應模式不同,但大腦的獎勵中心在多種愛中都有反應,展現了這些情感的共通性與差異性。(圖擷取自Cerebral Cortex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