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獴控蛇不成反釀禍 日本奄美大島25年終結獴害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日本鹿兒島縣奄美大島曾面臨一場生態危機,起因於當局引入外來種獴來控制毒蛇,卻未料反倒威脅到島上瀕危兔子的生存。經過近25年的努力,日本政府終於在本週二(3日)宣布,奄美大島已成功根除獴群,為這場耗時良久的生態保衛戰畫下句點。
《法新社》報導,奄美大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島上棲息著一種名為「哈布」(habu)的劇毒蝮蛇,其毒液對人類可能致命。為了控制哈布蛇的數量,日本政府於1970年代末期引進了約30隻對毒蛇具有抗性的獴,希望藉此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然而,這個立意良好的計畫卻事與願違。由於哈布蛇主要在夜間活動,而獴卻是日行性動物,兩者幾乎沒有交集。結果,這些食量驚人的獴群,反而將目標轉向島上特有的奄美兔,導致兔子數量急劇下降。
奄美短耳兔(又稱琉球兔)僅分布於奄美大島及另一個島嶼上,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眼看生態系統面臨崩潰,日本政府在2000年,也就是獴群數量激增至約1萬隻時,緊急啟動了根除計畫。
這項根除計畫歷經漫長的25年,過程中動用了各種方法,甚至包括訓練專門的嗅探犬來追蹤獴的蹤跡。如今,奄美大島終於擺脫了獴群的威脅,為當地的生態復育帶來了希望。
鹿兒島縣知事塩田康一在聲明中表示:「對我們縣和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奄美珍貴生態系統來說,這確實是個好消息。」他也強調,必須從這次的經驗中吸取教訓,了解外來種對原生生態系統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根除外來種所需的長期努力和巨大成本。
聯合國專家小組在2023年指出,全球已有超過3萬7千種外來物種在原產地以外的地方生根,每年造成超過4千億美元的損失和收入損失。奄美大島的案例,無疑是對全球敲響了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在進行生態保育時,必須更加謹慎,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