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科學家翻轉「皮卡蟲」化石 改寫脊索動物演化史

皮卡蟲(Pikaia gracilens)還原想像圖。(圖擷取自維基百科公領域)

皮卡蟲(Pikaia gracilens)還原想像圖。(圖擷取自維基百科公領域)

2024/06/25 16:25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4日報導,科學家透過顛倒化石,揭示了最早具有脊椎骨前體的生物皮卡蟲(Pikaia gracilens),這一發現改變了我們對早期脊索動物的認知。

據報導,6月11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的研究指出,科學家重新審視了皮卡蟲的化石,這一大約5.08億年前的細長海洋生物,被證實是最早具有脊椎骨前體的動物之一。皮卡蟲化石,最早於1911年由古生物學家沃爾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伯吉斯頁岩(Burgess Shale)中發現。其身長約16公分,擁有扁平、波浪狀的身體和兩根觸鬚。

2012年的研究將皮卡蟲的腹部長條狀結構認定為血管,而背部的腸狀結構被認為是背部器官。然而,近日的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指出這些結構實際上是皮卡蟲的腸和背神經索。這一發現使皮卡蟲被重新定位為脊索動物門(Chordata)的一員,這一類別包括所有脊椎動物、鰓魚(lancelets)及海鞘(tunicates)。

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的進化生物學家馬拉特(Dr. Jon Mallatt)表示,翻轉皮卡蟲的方向使其更符合現代脊索動物的解剖特徵,解決了之前關於皮卡蟲血管和背部結構的爭議。

研究的共同作者、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穆西尼(Giovanni Mussini)指出,翻轉皮卡蟲的化石揭示了其胃部與咽喉相連的特徵,並解釋了其內部結構的礦化原因。

此研究的發現不僅重新定位了皮卡亞在脊索動物演化中的位置,還為研究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新的視角。馬拉特博士指出,這些發現幫助我們更理解早期脊索動物的特徵,並揭示了隱藏在表面的真相。穆西尼強調,過去10年間對化石神經系統的研究進展,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寒武紀化石,為這次的重新解讀提供了新的視角和依據。

註解圖片顯示了重新修訂後的皮卡蟲結構。方框C中的縮寫標示了方框B化石的主要特徵:頭部觸鬚(Tc)、神經分布(In)、背神經索(Nc)、可能的生殖腺(Go)、以及肌間隔或結締筋膜(Ms)。(圖擷取自Royal Ontario Museum官網)

註解圖片顯示了重新修訂後的皮卡蟲結構。方框C中的縮寫標示了方框B化石的主要特徵:頭部觸鬚(Tc)、神經分布(In)、背神經索(Nc)、可能的生殖腺(Go)、以及肌間隔或結締筋膜(Ms)。(圖擷取自Royal Ontario Museum官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國際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