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軍事威脅 美報告:台灣挑戰在社會能承受多大代價
美國憂慮台灣內部因素,恐成抵禦中國侵略的隱憂。圖為中國軍演照。(美聯社)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美國國會研究處24日公布評估報告,指出美國和台灣都面臨政策挑戰,美國必須平衡的是如何深化與台灣的軍事關係,卻不致引發與中國的衝突,台灣則是要面對解放軍不同類型的軍事行動。
報告分析,台灣在抵禦中國方面的軍事優勢與挑戰,指出台灣雖已加強抵禦中國入侵的軍事能力,但這種能力可能會因國內政治,和基礎建設方面的挑戰而受到阻礙。
這是國會研究處數年來提出的第一份類似報告,該處亞洲事務分析師康貝爾(Caitlin Campbell)在報告開頭指出,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的政策,都是以維持跨台海的和平穩定為最優先目標,為勸阻中國不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一直在支持台灣的軍事遏阻努力,並增強台灣自身阻遏中國在地區咄咄逼人行動的能力,但「美國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如何深化與台灣的軍事關係,卻不致觸發美國政策謀求避免的衝突。」
報告指出,台灣自2020年以來就是美國武器的最大買家,台美防務關係「也存在種種政治和軍事優勢」。但緊張的軍民關係和其他諸多挑戰,可能會不利於台灣,也不清楚台灣人民面對中國侵略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報告指出,台灣的能源、糧食、水、網路和其他重要基礎設施系統,都易受外部干擾影響,有些觀察家認為民防準備程度不足,台灣軍方也難以招募新血、把人留住,以及培訓人員。
中國軍方正為了飛彈襲擊、佔領台灣偏遠領土、封鎖和兩棲登陸展開訓練;國會研究處的報告形容,兩棲登陸是「風險最大、最具挑戰性的行動」,中國也正加強在「灰色地帶」施壓,包括「持續、低層級、非戰鬥行動」,例如解放軍戰機頻繁越過台海「中線」。
分析師表示,這些行動正在破壞台灣的軍事優勢和備戰狀態,可能會削弱台灣判斷北京當局是否準備展開實質侵略的能力。萬一中國「利用這類行動來掩飾即將發起的攻擊,可能會大幅縮短台灣的反應時間」,這種操作也給了中國訓練和蒐集情報的機會。
報告稱,台灣與美國官員都同意台灣在遏阻北京侵犯的策略上,必須考慮到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能力,不過他們有時候對如何落實這種策略有不同看法,美國政府鼓勵台灣謀求所謂的「不對稱」策略,以大量小而相對廉價的武器系統,來大大提高中國併吞台灣的代價,但台灣一些人認為,這種做法將使台灣在應對解放軍的灰色地帶脅迫上更為脆弱
報告提到,烏克蘭戰爭凸顯了美國及其夥伴在防衛產業程序上的脆弱,美國是否能及時交付台灣防衛物資令人擔憂。為了處理這些問題,報告說,《台灣加強韌性法》(TERA)有因應做法,包括授權美國政府到2027年為止,每年對台灣提供多達20億美元的「對外軍事融資」(FMF)援助;允許美國政府使用「「總統提取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從美國國防部現有庫存中,提供台灣武器裝備,拜登政府已經在7月時通報國會將移交台灣3.45億美元的防衛物資,並要求行政當局將對台軍售納入「快軌」,加快處理台灣的採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