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發明了「印太」!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反制中國霸權野心
已故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右)2019年5月接待來訪的美國總統川普(左),在高爾夫球場揮桿。(法新社檔案照)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8日遇刺不幸身亡,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10日投書「華爾街日報」,追憶安倍與美國前總統川普的交往,強調是安倍創造了「印太」(Indo-Pacific)一詞,拓展了西方世界對於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觀點,更超越傳統的主權觀,揭櫫自由、法治和市場經濟,不受武力或脅迫以及追求繁榮,才是反制中國稱霸野心的安身立命之道。
博明2017年至2021年在白宮任職期間,負責協調當時川普政府的亞洲政策。在這篇題為「安倍晉三發明了『印太』」(Shinzo Abe Invented the ‘Indo-Pacific’)的投書中,博明指出,川普於2017年11月訪問亞洲,在越南發表演說,宣布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象徵世界領袖用來描述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區的語言,已經發生變化。
其實,川普是借用安倍的說法。安倍知道,他的地緣政治願景,以及用來描述它的詞彙,已經被該地區甚至世界各地所普遍接受。安倍比大多數西方領袖更早看穿中國共產黨的野心,正是這一點迫使他重新思考各國應該如何看待亞洲。
博明指出,安倍在2007年首次擔任首相期間,便在印度的一次演說中初步刻畫此一願景。他呼籲建立一個「更廣闊的亞洲」(broader Asia),不僅要跨越太平洋,還要跨越印度洋—「自由和繁榮的海洋,對所有人都是開放和透明的」(seas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 which will be open and transparent to all.)。
安倍知道「亞太」(Asia-Pacific)一詞會讓人聯想到東亞的地理位置,以中國為中心。他希望人們拓寬視野,看到一個更宏大的場景,包括印度,以及將東南亞的海洋國家,而不是中國,置於該地區的概念核心。因此,他開始使用「印度—太平洋」。
除了在地理上制衡中國,安倍還試圖以一種更吸引人的哲學,來抵銷北京的威權式中央集權模式。2016年,安倍主張印太地區應該是「重視自由、法治和市場經濟、不受武力或脅迫,以及……繁榮。」(that values freedom,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market economy, free from force or coercion, and …… prosperous.)
2017年,當川普政府正在尋找一個可以概括其區域戰略的口號時,博明及其同僚看到了放大安倍「自由開放的印太」訴求的優勢。其他國家也捕捉到這種精髓。2017年11月,澳洲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提出了實現「一個安全、開放和繁榮的印度—太平洋」的政策。
博明指出,中國共產黨瞭解術語在塑造人們思維方面的力量,指示其外交官警告鄰國不要使用「印度—太平洋」,但這種威脅失敗了,這個詞彙已經擴散開來。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國家提出新的「印度—太平洋展望」(Indo-Pacific Outlook),布魯塞爾和柏林等國都起草了「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ies),巴黎則是推動印太「軸心」(axis)。
博明說,各國根據自己的意願,而不是中國的意願來定義該地區,表明其捍衛國家主權的立場。在面對夢想成為帝國的中國時,安倍將主權理解為國家間團結的基礎—不論它們是何種型態的政府,即使在國內可能不完全自由的國家,仍然希望擺脫來自國外的脅迫。
在今年5月的對中政策演說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使用類似的措辭:「美國與整個地區的國家和人民擁有共同的願景—一個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其各項規則以透明的方式制定並以公平的方式實行;各國都能自由地做出自己的主權決定。」(The United States shares the vision that countries and people across the region hold: one of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where rules are developed transparently and applied fairly; where countries are free to make their own sovereign decisions.)
T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投書華爾街日報,強調是安倍創造了「印太」一詞,拓展了西方世界對於亞洲以中國為中心的觀點。(美聯社檔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