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脅還是自願?慰安婦倖存者證詞打臉哈佛論文
哈佛論文「慰安婦是賣春婦而非性奴隸」的主張顯與慰安婦倖存者說法衝突。圖為慰安婦倖存者李容洙。(歐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萊姆塞爾(John Mark Ramseyer)有關「慰安婦是賣春婦而非性奴隸」的爭議論文發表之後,《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引述多名曾不幸淪為慰安婦的女性說法,並指出問題癥結在於受害者是否出於志願,或者是被脅、誘導才成為慰安婦。
據《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萊姆塞爾撰寫的《太平洋戰爭的性契約》(Contracting for Sex in the Pacific War)一文從「賽局理論」出發,論證人們是以理性行為者身分,為了取得相較之下更好的結果,選擇成為了慰安婦。本文日前在《國際法律與經濟學評論》(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期刊上公開發表。
然而,《半島電視台》所引述的多名慰安婦倖存者說法,明顯與萊姆塞爾的論述衝突。比如,現年92歲高齡,曾為日軍慰安婦的南韓李容洙(音譯,Lee Yong-soo)便是在14歲時,被日軍從她家裡擄走,「我絕對是個受害者,」李容洙表示。又如,當日軍侵略印尼爪哇時,荷蘭裔的歐赫恩(Ruff-O’Herne)也被日軍相中,被迫離開她的傳教士家庭,成了慰安婦。
《半島電視台》引述南韓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教授金安卓(Andrew Kim)的說法,指出問題癥結在於慰安婦是出於自願或者脅迫,而「大部分人都是被誤導,以為她們會在海外得到份工作,可以賺錢寄回家,以為她們可以能讀書、溫飽。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說她們是自願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