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發光原因 日研究:是因為細胞分裂錯誤
有日本研究團隊,發現螢火蟲會有發光能力,是因為多種生物擁有的脂肪酸代謝酶基因,在進行細胞分裂時候,反覆發生基因複製錯誤的緣故。(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有日本研究團隊昨(16)日在科學雜誌「eLife」網路版發布一項研究成果,指出透過解析螢火蟲基因組,發現螢火蟲會有發光能力,是因為多種生物擁有的脂肪酸代謝酶基因,在進行細胞分裂時候,反覆發生基因複製錯誤的緣故。
日本《共同社》報導,由日本基礎生物學研究所與中部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解析日本具代表性螢火蟲種類的「平家螢」,及另種美國螢火蟲品種「photinus pyralis」基因組,並特別研究其中兩者的1.5萬個基因。
該團隊發現,與發光原因有關的螢光素酶基因,和參與脂肪酸代謝的酶基因相似後,再分析其他幾種也有相似特性的基因,得出「脂肪酸代謝酶基因在本是一對一的細胞分裂情況下,反覆發生一對多的錯誤複製,其中之一變成螢光素梅的基因」的結果。
研究團隊認為,上述兩種螢火蟲約是在1.05億年前分家,而錯誤的基因複製恐在那之前就已發生。
螢火蟲成蟲會發光,被認為是求偶行為,但自然界生物除牠們會發光外,尚包括某些魚類、蕈類和軟體動物等,因此該團中研究發光生物學的副教授大場裕一期表示,以分析螢火蟲為契機,有望了解發光生物進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