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戰後70週年 日、德不同的二戰反思

    今年2月德累斯頓紀念大轟炸70週年。(取自BBC)

    今年2月德累斯頓紀念大轟炸70週年。(取自BBC)

    2015/07/26 18:0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今年是二戰結束後70週年,不論是當年戰勝的同盟國,或者是戰敗的同盟國,均展開一系列的紀念活動。然而從國家對於戰爭的反思,我們可以去了解到在70年後的今天,他們是怎麼看待「戰爭」這一件事的,根據《BBC》的專題報導,我們可以從同為二戰戰敗國的德國、日本兩國,對於二戰的紀念方式來看出,他們對於二戰抱有的「反思」,有多大的不同。

    《BBC》記者首先介紹的是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在1945年2月,這座美麗的城市連續兩天遭受英美軍的地毯式轟炸,據稱死亡人數上看2萬人,實際數字可能遠超於此。連當年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都質疑過「單單只是為了要增加恐怖而轟炸德國城市」的這個目的。他說「難道我們都是野獸?」

    然而在這一座夠格擔任德國的受害人身份的城市,德勒斯登的博物館中,我們卻找不到受害人的感覺。相反的,德國人將德勒斯登描繪成其他同樣在二戰遭受轟炸的歐洲城市中的一部分,包括當年那些遭受納粹空軍炸毀的城市,如荷蘭鹿特丹(Rotterdam)、前蘇聯的史達林格勒(Stalingrad)和波蘭的華沙(Warsaw)。

    德勒斯登的博物館希望能夠喚起參觀者的深思,緊挨著德勒斯登的鋪路石,來自荷蘭鹿特丹,在1940年,鹿特丹遭受納粹空軍的狂轟猛炸。再往前走,是波蘭城市維隆(Wielun)的鋪路石,同樣的,納粹空軍當年駕駛著斯圖卡轟炸機襲擊維隆,打響二戰第一槍。博物館並沒有單純的描寫戰爭的恐怖,反而是將大轟炸融入整個歐洲戰爭和戰爭起因中,並沒有說誰對誰錯,宛如呈現一幅複雜的圖畫在參觀者面前,任由每個人自己去思考。

    然而在日本,另一座因二戰遭到轟炸而知名的城市「長崎」,1945年8月9日,美國所投下的「胖子」原子彈,將長崎夷為平地,死傷人數約15萬人。然而在長崎的原爆紀念館,我們看到的僅僅只有日本遭受原子彈攻擊這件事,只有呈現遭到轟炸的這個「果」,對於事情的「因」並沒有坦率講明。

    而在博物館內的紀錄用的是「被動」語態「日本持續15年『陷入』戰爭中,首先是1931年滿州事件和中國開戰,接下來是太平洋戰爭,最後到了1945年8月。」然而從長崎博物館所得出的印象是,「日本對抗地區殖民對手,在這樣的戰爭中總會出現壞事。」對於珍珠港事件、裕仁天皇和他的戰將,皆隻字未提。

    在德國,集中營的紀錄片在電影院播放,德國人人皆得面對他們自己的共犯行為。

    在日本,暴行發生在遙遠的地方,被描繪成戰爭總會出現的壞事之一。

    從兩國的反思態度或許可以看出,為甚麼如今德國在西方的受害者選擇了原諒,但對於當年受到日本入侵的受害國家來說,日本仍然有好長一段路需要走。

    在長崎爆炸的原子彈蘑菇雲。(取自BBC)

    在長崎爆炸的原子彈蘑菇雲。(取自BBC)

    位於長崎的原爆紀念和平公園。(取自BBC)

    位於長崎的原爆紀念和平公園。(取自BBC)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