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魚菜共生!每年可消90噸生菜殘渣 褒忠公所獲國際收錄
褒忠公所和新湖合作農場,改良「魚菜共生」模式,以生菜碎屑養魚,抽魚池肥水栽種,此法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為成功案例,更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成為雲林農業首例。 (記者李文德攝)
〔記者李文德/雲林報導〕雲林縣褒忠鄉公所與鄉內的新湖合作農場近2年因應「循環經濟、淨零排放」的政策,將廢魚塭活化養殖草魚、大鰱魚等,再以農場加工後剩餘的大量剩菜葉做飼料,進一步在魚池旁建造溫室,改良「魚菜共生」模式,抽魚池肥水,栽種生菜、草莓等高經濟作物,經2年實驗發現,每年可消耗90公噸廢生菜,每年可產出超過3公噸的生菜作物。此循環經濟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為成功案例,翻譯成英文版,更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成為雲林農業首例。
公所與農場4年前成立生菜農業經營專區,有感於農業加工所生產的農廢傾倒於田間,可能被民眾詬病。2年前起推動改良式魚菜共生,擇定面積4分多地廢棄魚塭,重新活化養殖草魚等魚類,在旁建立L型溫室。
褒忠鄉長陳建名表示,由農場將加工剩下的生菜葉,倒入魚塭中讓魚兒能吃到經過GGAP認證的菜葉,再將魚塭中肥水用馬達抽取導入溫室中,直接灌溉至農作物根部,減少葉面施肥面積,接著再將已經過土壤等過濾的乾淨水質排回魚塭,完成循環農業概念。
新湖農場理事主席陳清山指出,經過2年試驗,溫室中每年可達至少3期生菜產季,每期可種植超過2萬1000株生菜,總收成量可超過3公噸,另此溫室更能種植高經濟作物,如已經試驗種植草莓,現不但能採收超過1萬顆外,更能延長產季,逐步看見改良式魚菜共生效益。
公所表示,依照種植模式,光是4分大魚塭,每年可消耗90公噸生菜殘渣,現在魚塭內養殖5200隻草魚、大頭鰱、黑鰡,肉質也更鮮美,少了土味。成功達成循環農業經濟效益。日前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定案例,成功在全球知名循環經濟案例平台 Knowledge Hub的資料庫中,成為雲林縣首例。
陳建名表示,將持續推動循環經濟種植模式,如各縣市有意願投入此種植模式,歡迎隨時前來取經,一同創造農業循環無限可能。
褒忠公所和新湖合作農場,改良「魚菜共生」模式,以生菜碎屑養魚,抽魚池肥水栽種,此法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為成功案例,更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成為雲林農業首例。 (記者李文德攝)
褒忠公所和新湖合作農場,改良「魚菜共生」模式,以生菜碎屑養魚,抽魚池肥水栽種,此法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為成功案例,更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成為雲林農業首例。 (圖由褒忠鄉公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