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協會再開砲:司改國是會議 各項議題應重新整合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四分組會議24日在總統府內召開。(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司法改革國是會議陸續登場,中華民國法官協會繼前天批評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委員產生方式「大有問題」,且大量議題要在短時間內討論,根本只是一場「司改大戲」,引起負責司改國是會議第三組召集人瞿海源不悅,認為法官未審先判司改死刑後,法官協會今天發出第二個聲請,認為諸多議題實質內容相互牽動、難以割裂討論,各項議題應重新整合,否則會導致結論互相牴觸,才有助於提升討論效率,獲得明確共識。
法官協會今天的聲明如下:
司改國是會議第二階段分組會議已於本週陸續啟動,主要在處理後續討論之程序事項。但細觀各組所列合計96項議題,其中諸多議題實質內容相互牽動、難以割裂討論,目前亦有部分分組委員提出應將他組相關議題合併納入該組討論之議。
試以第四組所討論「人民參與司法—審判之參審制與陪審制」乙案為例,當屬本次司改國是會議最重要議題之一,亦經各界殷切視為解決司法信賴困境的良方。然而一旦人民實質參與審判,法官、參(陪)審員是否沿襲舊制必須事先閱覽全部卷證?或者類似英美法庭劇所見、直接在法庭傾聽檢辯雙方舉證、交互詰問與辯論,避免提前形成心證而造成預斷?此即牽涉「採行起訴狀一本主義(卷證不併送)」(原第三組議題);經過陪(參)審員認定的事實(甚至量刑)後,一旦提起上訴,上訴審法院撤銷改判之範圍又該限制?亦牽涉到「刑事上訴程序改革」(原第二組議題)。又針對陪(參)審員能否長期放下手邊工作投入審判程序、如何適度調整?卻未見「集中審理」議題被明確列入議程。
其次,案件審理過程中,如何讓被害人聲音受到重視,將有關「保護犯罪被害人」(原第一組議題)制度如何設計;另有遺珠之憾諸如「舉證責任」、「判決書製作及內容如何配合因應」等等,也必須同時進行整體討論,以免陷入「司改拼裝車」的困境。
在各組即將進行正式討論之前,為避免結論相互牴觸,本會誠摯呼籲司改國是會議應重新審視各組議題內容,宜先將具有重要關聯性之議題重新整併,不僅有助於提升討論效率,更能有效獲得明確共識,讓這些在「法律人」領域爭執已近20年,卻遲未獲得結論的複雜議題,得以在「非法律人」過半的場域中妥適解決,藉此符合全民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