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新國會待優化

立法院15日總質詢,立法院長韓國瑜叫號登記質詢立委皆未到,提早宣布院會休息。(記者塗建榮攝)
記者陳政宇/特稿
新國會風波迭起,立法院長韓國瑜昨主持院會時,因首位口頭質詢的國民黨立委羅明才未到場,便依序唱名排定在後的七位立委,因未在場被韓視為棄權。不到十分鐘的過程,被抨擊為立法院質詢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更彰顯國會亂象迫切待解,而國會改革不應只是光喊「擴權」,必須從院長及立委自身做起,先好好優化議事與問政品質。
立委臨時改書面詢答多有往例可循,據了解,議事人員知悉更改書面後,同樣會告知會議主席,主席也會要求通知後續質詢立委提前質詢時間。當民進黨立委陳亭妃於中午十二時許告知更改書面,議事處應有足夠時間通知韓國瑜及下位質詢的羅明才,但立法院議事直播畫面遲至下午二時十分才更新前述訊息,羅以未及到場為由臨時改為書面詢答。
向以臨場反應靈活著稱的韓國瑜,為何未顧「國會活字典」周萬來的建議,執意剝奪立委質詢權?事實上,當韓喊出休息之時,被沒收質詢的立委也已到場抗議,顯見大家都待在院區準備上台質詢,突喊休息,扼殺立委的質詢權,讓官員得以提早離席,這難道是在野方面所要求的高強度國會監督嗎?
鑑於新國會政黨生態,韓國瑜當下若見無立委在場,可依慣例提出休息、彈性調整,給立委一些趕場時間;又或先唱名跳過一、兩位立委後,再循過去質詢中場休息的做法。然而,韓國瑜選擇以最粗暴、草率的方式,擴大朝野之間不信任感,也違背他當選院長時所期盼新國會的「合作團結」。
另方面,質詢權是立委問政重要途徑,立委諸公是否重視總質詢,需多面向檢視,不單單只看質詢內容,當總質詢現場「官員眾,立委寡」現象成為常態,與先進民主國家的國會相比,呈現相反落差;當立委指責會議主席「沒收」其質詢權時,不在議場的「責任」歸屬,這筆帳真算起來,立委怪不了別人,待在議場開會,難道不是立委起碼的工作。
新國會與其高舉「國會改革」的大旗,更應回頭強化自身的議事能力及問政品質,方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