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立陶宛扮前哨 北京進退維谷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飄揚的國旗。(路透檔案照)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立陶宛因允許我國在其首都設立「台灣代表處」遭到中國報復,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也召回駐中大使;學者賴怡忠昨受訪分析,中國此舉顯露「進退維谷」,而立陶宛重視與美國、北約關係,當美中對立激化,自然影響立陶宛對中國的態度。
美中對立激化
立國對中態度轉變
立陶宛於二○○四年加入北約、歐盟,為西方陣營一員。俄羅斯二○一四年併吞克里米亞半島,並頻繁軍演,引發曾被前蘇聯併吞的立陶宛等國家的高度警覺,二○一六年北約在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進行「增強前沿駐軍」計畫(Enhanced Forward Presence),以立陶宛為例,北約有常態性約一千餘人規模的軍隊進駐。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受訪指出,立陶宛與台灣互設辦事處,不是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歐盟各國與台灣交往多有前例,也都相安無事,然而中國出於對蔡政府的痛恨、擔心骨牌效應和最終演變成台立建交,因此要有某些動作。
然而,賴怡忠說,去年中國輸往立陶宛的商品有十二億歐元,反之立陶宛輸中商品僅有三億歐元,採經貿制裁對立陶宛不痛不癢,所以僅用「召回」大使的方式,若一併驅逐立陶宛駐中大使,表明要以斷交做為懲罰,反而可能讓立台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賴怡忠表示,立陶宛最重視與歐盟、美國還有北約的關係,北約進駐對立國相當重要。立陶宛面對中國的態度,與美國和歐盟對中國的態度轉變,有直接關係,「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二○一九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立陶宛國內聲援香港,竟遭到中國大使館派員抗議,也讓立陶宛警惕與中國的關係。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俊毅認為,立陶宛夾處於俄國與西方之間,面對俄羅斯的威脅,其策略不是如芬蘭般試圖扮演兩強的「橋樑」,而是採取明確的親西方立場,扮演西方的「前哨」。
李俊毅說,此一選擇源自其被蘇聯兼併的歷史,也因為對共產與威權體制的反對,立陶宛情報單位在二○一九年二月便將中國的滲透列為國家安全威脅,並於今年三月退出中國與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