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不當開發、錯誤土地利用 環團籲國土計畫如期上路

地球公民基金會日前開記者會,發布「六縣市政府查處成效與體質診斷報告」。(資料照)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國土計畫法」預計明年4月30日公告上路,民進黨立委蔡易餘等22人上午共同舉行記者會,呼籲展延該法上路日期2至4年。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稍早發布聲明稿,指立委所開記者會有諸多錯誤資訊,呼籲國土計畫應如期上路,才能遏止不當的開發與錯誤的土地利用,讓台灣的國土有機會邁向永續。
聲明指出,國土各種不當開發、利用,在區域計畫的體系中不勝枚舉,期待透過規劃、計畫引導使用,以及土地使用管理的確實執法,讓「對的事情發生在對的地方」,避開、降低環境危害的風險,達到「永續發展」。
地球公民強調,「國土計畫」的實施是重新建構國土秩序的開始,最大的指標是「國土功能分區」上路之後,對於杜絕土地炒作、改善農地零星變更及破碎化的現況,甚至守護農地多功能價值、邁向國土永續至關重要。且相較區域計畫體系,縣市政府仍可透過定期通盤檢討、鄉村地區整體規畫調整、適時檢討變更。
對於土地被劃入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使地方政府、農民不滿、擔心權利受損。地球公民認為,這些擔心包含很大的誤解與錯誤資訊。首先,不得任意變更功能分區不等於沒有彈性,因為在制度上仍有動態規劃等彈性措施;其次,計畫引導使用不等於沒有開發,而是針對開發是否發生在對的地方有所把關。
第三,直轄市、縣市國土計畫每5年通盤檢討一次,是每5年發布一次國土計畫,而非同都市計畫是時間到了或過了,才開始檢討作業。
聲明指出,相較於「區域計畫法」以開發面積劃分中央、地方的審查權責,國土計畫反而將城鄉發展地區、農業發展地區的許可審查交給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實際擁有了更多權限,開發時程也有望大幅縮減。
「所有重大制度改變都令人害怕,但不應該成為進步阻力。」地球公民認為,惟有國土計畫如期上路,現況既有的諸多議題,才會逐步有解方,像是農業部刻正研擬農業發展區的資源投入,未來農民的權益和從事農業的資源會更豐富。
聲明也期盼,總統賴清德、行政院、內政部及黨籍立委,可以堅定地守住許許多多第一線公務員、學者專家,及各界為了國土計畫上路做的準備,堅持做對的事情。一個負責任有為的政府,不應讓國土無限上綱的炒作,永無止境的失序。
聲明強調,立院民進黨團和國土署應積極讓這22名立委充分理解國土計畫的核心內涵、澄清錯誤資訊,讓立委成為好政策的辯護者,而非隨藍營縣市首長起舞的造謠者,這是國家百年大計的開端,是讓台灣的空間規劃、土地利用邁向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如期上路才能讓國土邁向永續,讓農民權益真正受到正視,讓世代子孫能永續國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