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台灣公宅設計緣起 作家沈孟穎:日本時代就有「公營住宅」

《台灣公宅100年》作家沈孟穎指出,台灣在日治時期就有「公營住宅」,日本人蓋的公宅相當注重衛生空間。 (記者陳鈺馥攝)

《台灣公宅100年》作家沈孟穎指出,台灣在日治時期就有「公營住宅」,日本人蓋的公宅相當注重衛生空間。 (記者陳鈺馥攝)

2024/09/01 17:01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行政院黨產會今日舉辦「台灣公宅設計緣起與戰後轉化」座談活動,著有《台灣公宅100年》作家沈孟穎指出,台灣在日治時期就有「公營住宅」,日本人蓋的公宅相當注重衛生空間,戰後所興建公宅呈現「經濟化」模式,在最小空間維持最小限度的生活。

國民黨在威權統治時期透過旗下機構民眾服務社,經由台北市政府國宅處標售程序購得大孝大樓(已拆除改建豪宅),被行政院認定不當取得財產,追徵7.8億元,為國民黨取得公宅經典案例。

為梳理台灣歷史及黨產存在消逝的脈絡,黨產會8月31日至9月22日於紅氣球島之食華山店舉辦「時之河」展覽,並搭配舉行6場講座。作家沈孟穎表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在日本時代有「公營住宅」,當時就有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由市政府或州政府經營。

沈孟穎談及,1941年進入太平洋戰爭期,當時台灣總督府重新將住居治理回歸中央,認為需要有「一條龍」的管理單位,於是成立「台灣住宅營團」,以法人機構方式經營,但資金、人事與管理均掌握在總督府手中,負責人是總督府退休官員,該機構類似現在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據研究,「台灣住宅營團」所興建的住宅多在台北周邊朱厝崙、龍安坡、頂東勢等不設町的郊區地帶,這些地區符合集團計畫性開發的政策目標,更有利於戰時住居疏散。

「出售住宅」在1943年台北朱厝崙率先實施,該批命名為「睦」的營團社區,主要銷售對象是台灣住宅營團的職員。1944年起,在新竹、高雄戲獅甲、基隆社寮町等地都有建設地。

沈孟穎提及,「台灣住宅營團」在台灣最後一批所蓋的住宅位於基隆市,戰後一些日籍技師有被留用。而「台灣住宅營團」這個官方機構,在戰後被改成「台灣省營建股份有限公司」,從公法人變成私法人,後來就消失在歷史中。

她也透露,在戰後的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如果用「公營住宅」關鍵字搜尋是找不到資料檔案的,後來才在美援檔案中發現,要找戰後的公宅資料,必須搜尋「勞工住宅」、「市民住宅」才能找到相關的資訊。

根據研究,1949年國府遷台,50年代在美援強力介入下,以戰後重建、經濟為導向的發展策略與意識形態,重塑國家新體制。國民政府當時要面對的住宅問題,是安置超過120萬自中國逃難來台的移民,從1950年至1964年是軍事威權體制下的「中美合作國民住宅」。

沈孟穎說,其實美援興建的「勞工住宅」,當年是優先分配給國營事業職員,例如有台電、台船等十幾個公家單位參與分配,分配到35棟建物。

她談及日本時代與戰後公宅的差異,直指日本時代的公宅較注重衛生空間,戰後演變成「經濟化」模式,在最小的空間中,維持最小限度的生活狀態。而1970年代之後出現的國宅,又發展出另外一種模式。

沈孟穎認為,以前的建築師較重視建築和氣候之間的關係,有了冷氣機後,現代建築師不用考慮到這些。現在過了一百年,人類是用專業將自己隔離於自然之外,居住在越來越小的空間中,「公共性」應是居住於都市之中,將來需要注重的課題。

作家沈孟穎今日於黨產會座談會分享1921年基隆市天神町的公共住宅,以及1932年台中市的「市警住宅」。(記者陳鈺馥攝)

作家沈孟穎今日於黨產會座談會分享1921年基隆市天神町的公共住宅,以及1932年台中市的「市警住宅」。(記者陳鈺馥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相關新聞
政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