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DAW國際審查委員與人權會交流 陳菊:努力落實結論性意見
國家人權委員會邀請國際審查委員前來交流,人權委員紀惠容(右1)、高涌誠(左1)迎接。(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委員會今天邀請來台進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第4次國家報告的國際審查委員交流座談,監察院長、人權會主委陳菊表示,感謝國際審查委員對人權會所提出的結論性意見,無論是期待或覺得不夠理想的意見,人權會都虛心接受,更重要是未來一定要愈來愈好。
陳菊指出,人權會歷經20年,包括民間團體的倡議,3任總統的努力折衝各種不同的意見。成立後都以符合巴黎原則為目標,落實多元、專責、獨立性。所有委員於總統提名過程,皆徵詢民間團體意見及推薦。
關於審查過程中,國際委員及團體的詢問,陳菊表示,人權會都有書面回覆。包括目前已擬訂「國家人權委員會處理人權陳情及申訴案件作業程序」,未來將據以辦理,處理人權侵害申訴案件。
人權會指出,台灣受限於特殊國際處境,無法前往日內瓦接受聯合國條約監督機構的審查,但在台灣婦女團體積極奔走,以及國際人權專家的無私協助之下,CEDAW是最早在2009年開啟人權公約國家報告在地國際審查的模式。
陳菊說,這樣的審查方式,當然是比在聯合國更要密集更貼切台灣的實際情況,更多NGO的參與,也讓國際委員聆聽到不同的意見與更多元的聲音。每一次CEDAW國家報告的國際審查之後,都推動國內婦女權益和性別平等的進展,也促成許多法令政策的修正,要再次感謝各位審查委員的貢獻。
陳菊強調,台灣在民主深化的過程中,能夠獲得那麼多國際人權專家的協助,只要有機會,台灣也很願意回饋國際社會,善盡追求人權進步的責任,如今人權會成立滿兩年,對於監督及促進政府落實CEDAW及IRC的結論性意見責無旁貸。
來自韓國的申蕙秀主席(Heisoo SHIN)致詞說,韓國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一樣也是歷盡艱辛,有各種的討論與爭議,才在2001年成立。例如,當時司法部與公民社會都不贊同設在法務部之下;11位委員當中,總統指定4席、國會指定4席、最高法院指定3席,當時最高法院也批評為什麼只有3席等。
申蕙秀表示,相對於韓國人權會的工作人員有200多人,全國辦公室有5處,台灣人權會的人力,很明顯是不夠的。但是,台灣人權會所提出的獨立評估意見的品質非常好。她也提醒,所謂的獨立性,不是自已說了算,而是外界認可才算數。
人權會主委陳菊致詞。(國家人權委員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