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稱台海非國際水域 專家:須觀察中共會否片面宣告領海基線
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全球及區域風險評估中心今舉辦「台灣海峽法律地位爭端及政軍風險」座談會,由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全球及區域風險評估中心主任黃奎博主持,邀請學者專家就法律、軍事和政治等各面分析討論台海議題。(記者呂伊萱攝)
〔記者呂伊萱/台北報導〕中國近日宣稱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美台則予以駁斥。前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淡志隆今天指出,中共機艦可能增加進入我空海域的頻率,以回應「台海國際化」。另未來中共會否針對「非必要且有特殊目的」的航行自由訂定限制法律、並據以執行?及後續會否片面宣告台灣的領海基線,正式納入一中原則下的管轄海域?都值得後續觀察。
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全球及區域風險評估中心今舉辦「台灣海峽法律地位爭端及政軍風險」座談會,由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全球及區域風險評估中心主任黃奎博主持,邀請學者專家就法律、軍事和政治等各面分析討論此議題。
外交部前條法司司長、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申佩璜表示,台灣海峽每天有600-800艘商船通過,載運貨物或能源,每天飛越航班也達1200架次,具重要戰略貿易價值。對於到底有沒有國際水域,申認為,中國堅持用法律觀點、所以說沒有國際水域,但美國是用通俗說法表述,國際水域意指領海以外、包括專屬經濟區和公海,美軍都有飛越和航行自由,美國也不違法國際海洋法。這個紛爭在法律上沒有對錯可言,就是立場之爭。
申佩璜分析,美中爭執事實上是針對美國在台海的軍事活動。美方認為在專屬經濟區中能實行的自由包括自由航行、軍事活動及必要時演習的自由;中國同意美軍可以通過,但不同意有完全的軍事活動自由,尤其是演習和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因為這危害到中國領土完整。而中國最近這麼高調闡述法律立場,是否有其他目的、會否採取更積極行動,需要密切關注。
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前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淡志隆表示,最近關於國際水域(International Waters)掀起的口水戰,本質是航行自由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航行自由原意是確保自由開放的海上貿易交通線,航行自由行動(FONOP)則是美國以維護航行自由和規則秩序為名,挑戰他國對主權的過度主張,包括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限制與資源無關的公海自由。
淡志隆指出,美國海軍的部署可以基於在可能引起爭端的區域展示武力,也可出於表達象徵性的支持和關心,這就是中國關切的重點。因為中國認為美國通行的目的是政治性的,也將「台海議題國際化」,中國認為這種做法危害他的國家穩定;環球時報更直指美國所為是「有害通過」。
淡志隆提到,台灣外交部此次回應一面倒偏向美國,表示理解並支持美國自由航行任務,但忽略我國對南海的主張其實也是美國挑戰的對象,不怪會加深中國對台灣挾洋自重的印象,政府也需要思考此類回應未來可能影響我方主權利益的聲張。淡志隆並認為,外交部的回應無法緩解兩岸緊張,反而可能刺激中共採取進一步的舉措,例前天29架共機,應也是一連串的表態。
淡志隆表示,後續須觀察中共機艦可能增加進入我空海域的頻率,以回應「台海國際化」;另美國國務院6月20日改稱台灣海峽是國際水道(International Waterway),會否影響海軍行動有待觀察;而中國依照其「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享航行、飛越自由,需以遵守國際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為前提」,未來會否針對「非必要且有特殊目的的航行自由」訂定限制法律並據以執行?或後續會否片面宣告台灣的領海基線,正式納入一中原則下的管轄海域?都值得注意。
美國薩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翁履中則談到,中美關於台海是否國際水域之爭,背後各有政治盤算;例美國將後續調整印太戰略部署,協助盟友強化軍事力量,成為「刺蝟」且機動化,希望用最小成本的方式,讓盟友有自己的打擊能力。此作法提高CP值的同時,也是擔憂未來若爆發戰爭,盟友若是太弱小,將使美國陷入泥淖,這是非常現實的策略應對。
翁履中也指出,中共最新發布的「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綱要」,是不是參考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未來可能對台海或南海採取「非戰爭軍事行動」的準備,需要後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