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習近平「中國夢」唱反調 分析:中國年輕人「躺平」主義盛行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中國年輕世代卻反其道而行,「躺平」主義盛行。(美聯社資料照)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政下,對岸致力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但中國年輕世代卻反其道而行,「躺平」主義盛行。陸委會最新一季「大陸情勢季報」指出,「躺平」主義係對改革開放後「先富不富」體現,惟觸動中共當局敏感神經,官方加強網路監管與封殺相關「躺平」言論。
陸委會「大陸情勢季報」分析,中國年輕人面對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與就業壓力,選擇放棄努力、降低物慾的「躺平」生活方式,觸動中共當局敏感神經。近來「躺平」一詞在中國年輕世代蔚為風潮,迅速成為網路熱搜關鍵詞,強調「少工作、不買房、不買車、不購物、不結婚、不生子」,這種用最低慾望過生活的心態,引起很多年輕人的共鳴,但也被抨擊為是毒雞湯。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年輕人選擇「躺平」,不再對未來抱持希望,恰與習近平宣揚為民族復興事業、提升中國在世界影響力而艱苦奮鬥的「中國夢」背道而馳,形成「人民躺平、國家在做夢」的諷刺狀態,對中共是一大警訊。
據了解,「躺平」會成為網路熱議的話題,最早可溯及2021年4月中國網路論壇「百度貼吧」出現一則名為「躺平即是正義」的文章,作者自述「在沒有穩定工作的情況下,通過偶爾打零工和低消費來過生活,每月花銷控制在人民幣200塊以內,雖然失業2年,還是過得很開心。
日常就是家裡躺、外面躺,像閒散的貓貓狗狗一樣躺,『躺平』才是宇宙間客觀的唯一真理。我選擇『躺平』,不再恐懼。躺平就是我的智者運動,只有躺平,人才是萬物的尺度」。
文章貼出後,在中國掀起「躺平」風潮。許多年輕人開始主張安於現狀、不消費、不合作、非暴力,消極對抗社會加諸於人的各種要求,掙脫如結婚生子、升職買房等身心束縛,並在抖音、微博等社群平台分享如何躺平日常。
另有學者指出,「躺平」係指人在面對壓力時,無論其他人做出什麽反應,自己內心都毫無波瀾,不會有任何反應或反抗,代表一種放棄努力的順從心理。儘管「躺平」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非明顯的政治行為,但依舊觸動中共當局的敏感神經。
根據「紐約時報」獲得的一份監管通知,2021年5月,中共互聯網監管機構命令網路平台嚴控有關「躺平」話題,另一項指令要求電子商務平台停止銷售帶有「躺平」標記的衣服、手機外殼及其他商品有關的系列商品亦須全部下架。
一向習慣於要以「主旋律」壓服一切異音的中共官媒,立即向「躺平主義」反攻,配合文宣機器強烈抨擊,譴責「躺平」是「一株意識形態上的毒草」,高呼「躺平可恥」,警告不要「未富先躺」。
有學者表示,「躺平」可以理解,但需要超越,呼籲年輕人不要躺下,否則國家的未來靠誰做。並認為隨著社會富裕,逐漸形成「僥倖心態、懶惰、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等惡習,應加強培養學生勤奮態度和樂於勞動的美德與價值觀,成為勤奮向上、有責任感及堅毅精神等質素的新一代。
陸委會指出,「躺平主義」是中國年輕人對改革開放後「先富不富」情況的無奈體現。部分中方學者坦言,中國就業環境競爭日益激烈,僱主對勞動者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對於勞動者保障與回饋卻無法跟上。
據舉例,例如886(一週6天,朝8晚8)、996(一週6天,朝9晚9)、007(一週7天,0時至0時24小時)等工時型態日益常見,「還被僱主吹捧為員工的福報」,因此當「若站不起來,又不願跪著,那就索性躺平」的論述出現,就引發很多90後、95後打工者的深切共鳴,表達出一種想要反其道而行的願望。
換言之,「躺平主義」透露民間對中國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資源分配不公、底層努力卻得不到相應回報等經濟與社會現狀的不滿。另有評論認為,指責年輕人「躺平」就是墮落毫無道理,因為真正墮落的是階層固化、無法提供公平競爭的制度,而不是年輕人本身。
陸委會表示,面對中國結構性失業、低薪、勞動保障不足等艱困處境下,對中國社會反抗的可能性被逐漸削弱,政治與社會改革希望日漸黯淡、社會陷入「內捲」(即為 Involution,形容社會文化因重複勞作,發展遲緩)停滯成為共識,「躺平主義」是當今中國年輕人對改革開放後「先富不富」情況的無奈體現,此係觀察中國社會文化態度的重要趨勢變化之一。
陸委會提及,目前中共當局高舉「共同富裕」大旗,用激烈手段整頓經濟壟斷,加強網路監管與封殺相關「躺平」言論,藉此消弭社會不滿情緒,然而中方相關作法究竟能否有效改善當前嚴峻的就業問題、打破社會階級固化現狀,使年輕世代對工作與未來重拾信心,「躺平」文化對中國經社未來發展的可能衝擊與影響,值予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