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際分享防疫 陳建仁:台灣模式貴在透明
副總統陳建仁指出,「台灣模式」最重要的元素是透明,而國際合作是對抗全球疫情的唯一途徑。(資料照)
〔中央社〕副總統陳建仁今在史丹佛大學舉辦的視訊研討會向國際發聲,分享台灣成功防疫的故事。他指出「台灣模式」最重要的元素是透明,而國際合作是對抗全球疫情的唯一途徑。
陳建仁身為流行病學專家、又是前衛生署長,擁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博士學位的背景,受到美方的重視與推崇。
陳建仁首先從台灣對抗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慘痛經驗開始談起,當時他是衛生署長,因為SARS凸顯了當時台灣在疫情預防的缺失與不足,因此從修法、組織、人才等多面向提出改進,達成了透明、資訊分享和國際合作的目標。
他說,這是台灣經過SARS之後17年,能夠更穩健地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的原因,而「謹慎作為、快速回應與超前部署」是「台灣模式」成功的3個重要原則。
陳建仁詳細介紹台灣從去年12月31日以來的一連串防疫部署,並強調台灣模式中的關鍵元素是「透明」,從疫情爆發的第一天,台灣政府採取資訊公開透明的作法,衛福部也因此建立了權威並贏得公眾的信任,有助於台灣社會和民眾遵循政府的指示與規則,免於錯誤資訊的傷害。
「公眾的信任度愈高,人們愈願意合作,從而增加台灣克服這一挑戰的機會。」陳建仁說,這種重要的循環只能在民主社會中發生,政府承擔責任,而且必須對人民的需求做出回應,「信任是透明與公開的主要副產品」。
他強調,台灣模式正好與威權中國「從一開始就嚴格控制封鎖訊息、掩蓋相關內容、消滅科學證據,並延遲對國際社會分享疫情訊息,甚至壓抑提出警訊的吹哨人」形成對比。
陳建仁語帶感性地說,台灣曾經孤軍奮戰SARS疫情,現在又被排除於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外,「我們痛苦的經歷訴說著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獨自面對大流行病,國際合作是對抗全球疫情的唯一途徑」,這是之所以台灣必須盡其所能阻止疫情的蔓延。
他向WHO和國際社會喊話,「台灣參與WHO不該被認定為政治議題,而是攸關公衛和人權。」他表示,台灣成功地面對疫情、分享經驗,可以幫助國際社會為下一次疫情做更好的準備,就像台灣從2003年的SARS抗疫經驗學到教訓。
「台灣可以幫忙,台灣正在幫忙」,截至4月30日,台灣已經對美國捐贈超過350萬片口罩,也對全球捐贈1700萬片口罩,除了台美簽署防疫夥伴關係,中研院與歐盟、捷克及土耳其等研究單位合作。陳建仁強調「合作可以打擊病毒,無分國界,且應超越政治」。
今天的線上研討會由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台灣在印太地區研究計畫」(Hoover Project on Taiwan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主辦,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教授戴雅門(Larry Diamond)引言,譚安(Glenn Tiffert)博士介紹與談人,他們是史丹佛醫學院台裔教授王智弘(Jason Wang)、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張文貞、立法委員暨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以及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暨國內政策研究主任陳仁宜博士(Lanhee Chen)。
另外,位階相當於助理國務卿的美國國務院國務卿科技顧問蔣濛(Mung Chiang)博士以及國務院海洋、國際環境暨科學事務首席副助卿摩爾(Jonathan Moore)參與閉幕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