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官可靠後盾 最年輕女醫官同乘IDF戰機
空軍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航空醫官張簡芝穎中尉(左)日前同乘IDF戰機。(軍聞社)
首次上稿 11:31
更新時間 15:23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空軍戰機飛官在空中執行任務時,背後仰賴一群可靠的地勤和醫療人員當後盾。軍方媒體「軍聞社」稍早報導,空軍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航空醫官張簡芝穎中尉日前同乘IDF經國號戰機,為瞭解飛行員在不同狀況下,面臨的飛行壓力、身體感受和負荷,因此同乘IDF戰機,藉由自身體驗更了解飛官需求。
據悉,張簡芝穎雖非首位女性航空醫官同乘戰機,但是最年輕者。
航醫對於飛官而言,等於其「家庭醫師」,報導指出,航醫對於飛行員來說,不是生病感冒,或是醫病衛教才會碰面,在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息息相關,因此,張簡芝穎平時就必須深入了解飛行員的生活作息、工作負荷及飛行壓力等等。
張簡芝穎說,從飛行員在空軍官校踏上飛行線的那一刻開始,所屬的航醫官就要為飛行員紀錄他們的生活,從身高體重、與同袍互動、喜歡的事物、心情的變化等等。她強調,每位飛行員的經驗與磨練一直在改變,航醫透過紀錄飛行員的生活,就像在經歷一位飛行員的故事。
軍聞社報導也指,身為飛行員專屬的「家庭醫師」,在飛官執行飛行任務前,必須評估其生理及心理狀況,包含血氧濃度、酒精檢測及生活史的詢問等項目,使飛行員得以在最佳狀況下執行任務;而當飛行員身體不適時,除了評估任務執行的適切性外,也必須了解用藥的限制,確保飛行員的健康。
軍聞社報導指出, 張簡芝穎完成國防醫學院七年教育後,到航空生理訓練中心進行航空醫學訓練,在學科方面,接受空間迷向、高空缺氧、大G環境等航空生理學及不同專科的學習;術科則要通過海上救生訓、迷向機、離心機抗G動作等訓練。最後,則接受感覺飛行的科目訓練,實際同乘T-34教練機來應證所學,通過考驗後,張簡芝穎掛上飛鷹徽章,踏入航空醫學領域,並選擇至空軍官校飛行部隊擔任航醫。
報導也指, 張簡芝穎在同乘IDF經國號戰機的經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戰機執行攻防訓練的瞬間,高G力轉彎所導致心跳速上升及胸廓沉重壓迫感,有時飛行帶到7G、8G,瞬間吸不到空氣,面罩會壓著臉部,身體也會感到沉重,此時她必須做抗G動作,以克服當下的壓力。同乘戰機後,她期許自己,在航空醫學領域中持續精進與研究,為飛行員健康與飛安把關,使飛行更加安全,確維空軍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