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設計之都」招牌挨批 文化局澄清有示範作用
北市中南街的設計之都小招牌(圖左下方),遭民代批評設計不當,隱身舊招牌中不易找尋。(圖:王鴻薇研究室提供)
〔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斥資10億元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被譏諷有感設計只有垃圾桶、變電箱,當中還有一項執行4年的子計畫「台北街區設計活動」,已在台北街頭設計100面長1.2公尺、寬1公尺的小招牌。不過,台北市議員王鴻薇發現,有些小招牌與舊招牌幾乎一模一樣並列在店家門口,有些卻隱藏於舊招牌、騎樓之中,小到如「大海撒鹽全然不見」,文藝青年要看這些小招牌,恐怕成尋寶遊戲,她質疑計畫成效有限、恐浪費錢又做白工。
文化局文創發展科長吳俊銘解釋,台北市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規定,小型免申請執照的招牌有此長寬規定,所以這些小招牌被限制住,得在小框框內做設計,但他認為這是街景改造計畫很重要一環,提供更優化通用設計,未來會繼續做,但朝向街區設計;他比喻這就像「客廳一朵花」擴散改變環境。
台北街區遇見設計活動標案,2013、2014年郝市府時代皆由水悅設計得標,2年設計費169萬元,承包48面招牌、平均每面花費3萬多元;2015、2016年柯市府時代則由築點設計得標,設計費則增為261萬元,已承包52面招牌,每面平均設計費暴增為5萬元。
在記者會上得知得標廠商有水悅設計,王鴻薇也傻眼說,「變電箱就是水悅設計,台灣這麼多設計師,為什麼一直是他們?」
設計之都目前有100面招牌,光在南港區中南街就有7面,王鴻薇指出,有店家小招牌與自家舊招牌一模一樣,或設置在騎樓內、被舊招牌擋住,成效有限,要走到招牌下面才看得到,「文藝青年是否要按圖索驥很辛苦才能找到小招牌」;她說,錢花在刀口上,花錢要有成效。
台北市廣告物美學飽受各界討論,吳俊銘坦言,設計之都活動只能做小招牌,沒能力拆除大招牌,「但希望從改變人心開始,希望漂亮東西、美麗東西感動商家,讓商家願意配合我們」。
北市中南街的設計之都小招牌(圖前方紅色處)設計不佳,民代質疑成效不佳又浪費錢。(圖:王鴻薇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