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傳承古調 林宗範無師自通製月琴

林宗範無師自通自製月琴,成立月琴工作室,也致力發揚台灣文化。(記者王涵平攝)

林宗範無師自通自製月琴,成立月琴工作室,也致力發揚台灣文化。(記者王涵平攝)

2015/09/08 06:00

〔記者王涵平/後壁報導〕廿五歲林宗範無師自通自製月琴,成立月琴工作室,專業水準日益受到肯定,閒暇熱中研究牽亡歌等傳統宗教文化,致力發揚台灣文化。

熱愛傳統藝術的林宗範,自幼無師自通,自製台灣獅頭以及二弦、月琴等樂器,還能自彈自唱、表演獅頭,國中時期的校長還因此首開先例設置文藝走廊,第一個個展就是展出林宗範的創作。

在傳統農業部落本協庄成長的林宗範,兒時玩具是陀螺、竹槍、手搖鼓,國小開始看著伯公製作二弦琴,竟然看到能自製。

林宗範聽到阿公哼唱台灣鄉土歌謠,除了到學校圖書室找傳統樂曲的書籍樂譜,還上網去找,學到可以自彈自唱。

從台灣童謠到勸世歌、七字仔、乞丐調、留傘調到恆春調等,林宗範從小就能琅琅上口,退伍後除了繼續鑽研月琴製作,還為了更深入研究傳統台灣歌謠曲調,閒暇時應邀去幫忙牽亡歌、歌仔戲軋一角,四處探訪老藝師,記錄台灣曲調的精髓。

林宗範的月琴使用台灣鐵杉製作,不用白膠與化學膠黏合,使用水膠黏合增加共震,手工品質、建立品牌,已吸引愈來愈多人注意,有人專程到鄉下買琴,還有人邀約演出。

今年五月,林宗範獲台灣母語聯盟邀請演出,與另一搭檔以月琴結合三弦的精彩台灣調,獲得熱烈掌聲,而大學生為了寫論文,也曾登門採訪。

林宗範表示,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傳統的台灣文化日漸式微,甚至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喜好,古早的曲調也跟著不復找尋,因此希望透過拜訪老藝師進行記錄保存,讓台灣文化延續下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