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捕放流 東海岸鯨鯊生機再現
鯨鯊從二○○八年以來禁捕,保育成果良好。(花蓮區漁會提供)
花蓮去年放流150尾 體型漸大
〔記者楊宜中/花蓮報導〕體型最大的魚類「鯨鯊」,台灣於二○○八年禁捕以來,族群生態明顯恢復中,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說,漁民捕獲鯨鯊的放流量,從剛開始每年約一百尾,到去年已達一年一百五十尾,而放流的鯨鯊體型也愈來愈大,去年曾捕獲放流一尾五千公斤的鯨鯊。
響應國際保育 台灣禁捕6年
又稱「豆腐鯊」的鯨鯊,是世界上最大的鯊魚,也是最大的魚類,生物學家實際記錄到的最大尺寸為十二.六五公尺長,二十一.五公噸重,體型雖大,卻與鯨魚一樣,是濾食性動物,生性溫和,在海中無天敵;台灣東岸地區過去常捕獲鯨鯊,並販賣供食用,生物學家認為是導致鯨鯊數量逐漸減少的原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鯨鯊是瀕危物種,各國先後實施禁捕,台灣也在二○○八年明令禁捕。
但花東沿海拖網作業漁船,或是沿岸的定置漁場,仍常捕獲鯨鯊,而捕獲鯨鯊後的唯一作法就是放流。
嘉豐漁場 今年來捕獲第3尾
日前,花蓮七星潭嘉豐漁場就有鯨鯊誤入定置漁網,漁業署放流計劃小組成員接獲通報,趕來對鯨鯊進行標示後,將鯨鯊引導游出定置漁網野放成功;定置漁場負責人黃志源說,這已是今年游進他定置漁場的第三尾鯨鯊,前兩尾也都以相同模式野放,而第三尾的體型約五百公斤,雖然是鯨鯊界的「小不點」,但體型已經比定置漁場可捕獲的其他魚類還要大許多倍。
花蓮區漁會總幹事王鐙億說,因鯨鯊體型太大,在政府禁捕後,漁民即使捕獲鯨鯊也無法在海上私宰,若進港也必然逃不過檢查,因此,對鯨鯊生態的保護成效十分明顯,二○○八年以來,從剛開始每年放流約一百尾鯨鯊,到去年放流數量已達一百五十尾,這顯示鯨鯊生態不受人類捕殺威脅後,恢復情況十分迅速、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