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街施工未查古蹟 文史工作者批
哈密街道路附屬設施改善預約式工程,未查輦堡輪遺址分布狀況,引發文史工作者痛批與網友撻伐。(記者郭安家攝)
〔記者郭安家/台北報導〕北市府七年前在大龍峒進行「北大同文化園區」工程,發現清朝咸豐年間的輦堡輪遺址,分布在哈密街一帶,當時雖無大規模起掘,但工程都因遺址變更設計;豈料,北市新工處最近在做哈密街道路附屬設施改善預約式工程,未查遺址分布狀況,文史工作者痛批恐影響文資保存。
新工處主任秘書林崑虎坦言,沒聽過地下有遺址,但該工程只針對平面道路,不是大型建築工程,應該不會影響到遺跡,將聯繫文化局了解遺址狀況。文化局第二科科長林長杰回憶,七年前施工時確實發現遺址,為此大龍國小停車場工程還變更設計,將會對該道路工程是否影響遺址,進行了解。
七年前,北市府在哈密街前的六藝廣場施工,挖到土堡基石,當時文資審議會委員李乾朗、馬以工確認後,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益昌還做探坑,發現是先民用來修築城牆用的唭哩岸石;根據文獻資料與專家口述,清咸豐三年萬華的同安人在與泉州人「頂下郊拚」落敗後,曾經來到大龍峒,以保安宮為中心建十戶輦堡輪,做為街坊防衛設施。
也有民眾指出,該處遺址甚至有長達四千五百年前的訊塘埔遺址,清代前的漢人大佳臘墾佃以及日治時代遺址層。
不過新工處最近在該處附近進行道路附屬設施改善預約式工程,移除原本的平面道路,鋪設鋼筋、水泥。文史工作者陳板最近在臉書張貼施工照片,痛批政府無能,無法用文明說服人民,竟用鋼筋混凝土把文明埋葬;網友也紛紛留言撻伐。
大龍峒文史者陳應宗說,這些遺址短期內無法開發,但幾十年後、幾百年後經過都市計畫即可出土,北市府進行相關工程時,應先召開文資審議委員會,確認遺址分布、深度,胡亂施工恐影響底下遺跡、短視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