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鐵製街牌重立南市信義街 添懷舊味
信義街牌復立於信義街、康樂街口。左為捐贈者劉進文。(記者劉婉君翻攝)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戰後初期中西區信義、康樂街口的鐵製街牌,多年前因道路整修遭到拆除,市民劉進文輾轉收購保存後,最近捐贈給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昨天重新回到信義街,與原本即立於兌悅門旁的另一面信義街鐵製街牌前後呼應,為街區增添歷史風貌,也成為目前少數仍保有兩面鐵製街牌的街道。
劉進文收購保存 捐贈文資處
鐵製街牌為市府交通局於戰後統一採用的街牌樣式,用來指示路名及方向,當時在信義街的兌悅門及信義街、康樂街口,各立有一面街牌,後者被現代的白綠街牌取代,目前雖然在部分街道還可看到鐵製街牌,但大多只有一面。劉進文說,小時候曾看到兩面鐵製街牌分別立於兩側街口,約廿年前在廢鐵回收場看到流落的街牌,將它收購保存下來,希望透過信義街街牌復立,讓台南市民不僅看見自己的文化價值,也能維護日漸消失的庶民文化資產。
文資處表示,劉進文曾獲府城工藝獎,擅長神像雕刻、復古式宗教文物雕刻及修復工作,接獲他表達捐贈街牌並復立街口的想法後,即會同工務局、交通局、中西區區公所及三合里里長等相關單位協商,在不妨礙人車出入安全的原則下,昨天將鐵製街牌復立於信義街、康樂街口。
兩面相呼應 重現歷史風貌
文資處指出,信義街貫通文賢路、金華路和康樂街,清朝時期為五條港之一的新港墘港主要河道,因該港主要為運送水肥,又稱「糞溝墘港」,當時河道可直通安平,郊商以船上的壓艙石咕咾石來築城築街,因此舊稱為「咕咾石街」,隨著五條港淤積,成為今日的街道。文化局「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辦法」,曾規劃「兌悅門信義街街區」歷史街區,進行街巷振興。復立的街牌與兌悅門旁的街牌,完整保留戰後初期信義街的歷史風貌,及當地居民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