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樸拙土黏香「施歘」戲偶展登場
即日起至31日在鹿港公會堂展出60多年前土黏香戲偶的陳年照片、製作工具、模具。(記者劉曉欣攝)
〔記者劉曉欣/鹿港報導〕走過六十六年歲月,鹿港鎮土黏香戲偶藝師施建宏,傳承先父施歘的好手藝,見證台灣五十年代全民瘋布袋戲的年代,雖然土黏香戲偶早被塑膠量化成品所取代,但土黏香戲偶樸拙的氣韻難以取代!
「樸拙天成~施歘戲偶紀念展」昨起至三十一日在鹿港公會堂展出。鹿港鎮公所主秘林威任表示,這次選在施欻逝世五週年辦理紀念展,特別有意義;施建宏指出,這次展出一甲子前土黏香戲偶的陳年照片、製作工具、模具與原始稿,由於土黏香戲偶不易存放,大多數展出戲偶是動用家族一起手作重現。
全盛期日產300個 施建宏憶父手藝
施建宏表示,父親原本是童玩中盤商,在五十年代看到布袋戲野台戲的風潮,由於戲台戲偶都是用木雕,市井小民買不起,父親覺得土黏香戲偶有市場,開始投入學習與製作。
說起土黏香的材料,施建宏表示,最早的材料是用下粘粉加木屑,下粘粉是製香的材料,後來則是用太白粉取代下粘粉,完全沒有用到土或沙子,叫做「土黏香」應該是「美麗的錯誤」。
施建宏說,父親為土黏香戲偶用鉛打造模具,把材料放入鉛模後,必須用中指來捏平,起模後曬太陽,曬乾後就是粗胚,再抹石灰粉、油漆、彩繪與整裝,最後為戲偶穿上衣服,就大功告成。
「全盛時期每天要生產三百個土黏香戲偶!」施建宏說,他還記得那時每個土黏香布袋戲偶賣三到四元,供不應求,家中僱用十多位師傅來做,訂單還是接不完,父親決定改用塑膠來量產,土黏香戲偶逐漸銷聲匿跡。
「別小看土黏香戲偶,一點都不簡單!」施建宏表示,光是把材料放在模具內用中指捏平,厚薄要一致,力道拿捏就是學問,力氣太大會捏破,力氣太小,戲偶五官不分明;至於為何是中指,「因為中指是五個手指頭最長,才能伸到最裡面」;連彩繪都要從花臉先學起,最後才能畫小生與小旦。
由於土黏香戲偶的材料都是植物,保存過程容易被老鼠、蟑螂啃蝕,直到民國七十年間,中央邀請重現傳統民俗技藝,土黏香戲偶才重出江湖。
「這是六十多年前小孩最搶手的玩具!」施建宏說,在那個沒有機器戰警、芭比娃娃的年代,這就是小朋友心中最厲害的戰神,而父親對土黏香戲偶的情感,他會繼續接棒下去!
施建宏傳承其父的手藝,讓後代還能看到土黏香製作的傳統戲偶。(記者劉曉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