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人與土地》在竹科與華廈間求生 劉慶昌捍衛祖田種好米

    劉慶昌總愛戴著巴西農運團體送他的帽子。(記者鍾麗華攝)

    劉慶昌總愛戴著巴西農運團體送他的帽子。(記者鍾麗華攝)

    2012/10/07 06:00

    記者鍾麗華/專訪

    穿過交通繁忙的市街,才轉個彎,一大片綠色的稻田與三合院映入眼簾,捍衛農鄉聯盟會長劉慶昌的農田,有如隱身在城市的世外桃源。劉慶昌早起巡田水、拔雜草,希望種出好米,更堅持捍衛農鄉,讓祖田種出的好米一直傳承下去。

    劉慶昌的祖父百年前來到竹東二重埔落地生根,他們的祖田就在自家三合院門前。五十五年前,劉家三合院從土角厝改建成磚瓦房,二十部牛車拉磚從田梗運來,就靠著祖父母及父母縮衣節食,一磚一瓦起了這個家。

    對抗政府徵收 累積34年經驗

    「站在稻埕看得到大雪山的雪線、可以仰望夜空的北斗七星。」劉慶昌驕傲地強調:「我們的天空比台北人大多了!」住了一甲子的三合院,劉家五代同住,依舊高掛「傳經第」的堂號,但周遭環境卻起了大變化;工研院、竹科二期變成「鄰居」,住宅大樓一棟蓋得比一棟高。劉慶昌指著鄰近的樓房說:「從那裡到農田,只有五十公尺的直線距離。」

    被工業化與都市化包圍,讓劉慶昌與二重埔的農地一直面對徵收危機,先是竹科三期,後又有工研院附近都市計畫、二重交流道徵地,「擋了一個案子後,又冒出下一個」,農地徵收問題至今仍沒有解決。

    二重埔農民對抗政府徵地已卅四年了,劉慶昌口袋裡的抗爭劇本不只「十八套」,從標語、T恤、行動劇到媒體效果,他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與政府交手的經驗,「每一次都要當成是最後一次戰鬥,才會凝聚強大的力量」。

    兩年多前,大埔怪手毀田事件發生,「一方有難、八方來援」,劉慶昌隨即帶著二重埔農民,包了兩輛遊覽車前往苗栗聲援;十四個自救會組成「捍衛農鄉聯盟」,就由劉慶昌當會長,在他的三合院前開會討論,決定北上夜宿凱道,抗議政府強徵農地。

    參加農運捍衛農權 不忘種香米

    農民不僅接連兩年夜宿凱道,捍衛農鄉聯盟也加入國際最大的農運組織「農民之路」;劉慶昌去年底參加「農民之路」東亞年會,尋求國際聲援,還結識各國的農運人士。幾天前,韓國的女農與男農自救會到二重埔交流,劉慶昌領著他們走在田埂與水圳邊,他順手撈起水裡的小蝦說:「我們都是小蝦米,一起對抗政府、財團這條大鯨魚。」

    雖然時常「放下鋤頭、走上街頭」,但劉慶昌並沒有忘記照顧他的田,每天凌晨四點半起床、祭拜完土地公後,從巡田水開始一天的農務。劉慶昌自豪,稻子是以二重埔的天然湧泉灌溉,水圳清澈見底、生態豐富;他種的稻米Q軟好吃,像是種下沒多久的二期作的香米,早已被預訂一空。

    為了傳承祖田與好米,劉慶昌在神明面前立下誓約,種稻要一直種下去。耕作原本是農民天經地義的本色,如今卻要用生命捍衛,劉慶昌無奈地說:「革命尚未成功,農人還要努力。」

    劉慶昌展示簽滿名字的旗幟。(記者鍾麗華攝)

    劉慶昌展示簽滿名字的旗幟。(記者鍾麗華攝)

    劉慶昌的田就在都市邊緣、竹科旁邊,經常被政府徵地,但他要捍衛祖田,直到最後一刻。(記者鍾麗華攝)

    劉慶昌的田就在都市邊緣、竹科旁邊,經常被政府徵地,但他要捍衛祖田,直到最後一刻。(記者鍾麗華攝)

    劉慶昌喜歡自己包肉棕。(記者鍾麗華攝)

    劉慶昌喜歡自己包肉棕。(記者鍾麗華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