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車紀錄器影片 變成新聞素材
記者陳炳宏、曾鴻儒、劉力仁/專題報導
監視器、行車紀錄器或手機錄影的影片,因為具有「還原真相」的強大能力,即使不時引發暴露個人隱私或畫面不雅的爭議,銷路依舊快速成長,民眾亦樂於分享傳閱。
網路搜尋YouTube影片,輸入「行車紀錄器」搜尋,共出現六千五百多筆資料,點閱率最高的是「五股金紙工廠爆炸影片」,約七十七萬人次點閱;關鍵字鍵入「監視器」搜尋,「頂溪站副站長殉職最後身影曝光」影片,高達二十六萬人次點閱。
這類電視台不敢播出的悲慘畫面,網路上隨處可見,卻缺乏嚴格把關,形成漏洞;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表示,有關羶色腥或血淋淋的畫面,媒體應主動馬賽克,若民眾申訴,將要求下架。一般網友在部落格或網頁上張貼拍攝的影片,一旦內容涉及人格權,當事人得依民法一九五條,向法院要求除去不妥內容之影片與損害賠償。
其實不少影片具有正面意義,例如機車騎士沒耐心,硬闖車陣,沒想到瞬間撞上汽車,成為安全駕駛的最佳範本。最成功的「行車紀錄器」影片,應該是台大博士生「中指蕭」公然侮辱救護車,並蓄意煞車的影片,不但吸引五十三萬人次點閱,網友發動人肉搜索,迫當事人出面道歉,立委還修法通過「中指蕭條款」,嚴懲不避讓鳴笛救護車的汽車駕駛人。
最近的案例,就是北市議員鍾小平因打籃球場地問題跟一群年輕人爭吵,整段過程被手機錄下放在網路上。鍾小平大概沒想到只是想打場球,卻讓他的怒目表情傳送全台!
全英國架設四百二十萬支監視器,一度引起抗議,但最近倫敦暴動,警方就是靠監視器捕人。其中一位大馬青年哈吉克在暴動中下巴被打碎,歹徒假裝好心扶他,卻順手洗劫了他的背包財物,這段影片上網後超過三百萬人次點閱,全球輿論譁然,警方不得不按圖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