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緩醫療 《生死兩相安》書說臨終智慧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長蔡兆勳著作《生死兩相安:學會與臨終病人說再見》,推廣安寧緩和醫療觀念,桃園市福島健康慈善基金會3月底贊助舉辦新書分享會。(記者陳璟民攝)
記者陳璟民/專題報導
癌症、重病的末期患者及其親友,往往懼怕或不知如何面對死亡課題,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策劃,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長蔡兆勳融合安寧緩和醫療的理論、經驗與案例,著作《生死兩相安:學會與臨終病人說再見》,強調安緩醫療並非放棄治療、病人的痛苦是可以照顧的,提供建立醫病信任關係「蔡十點」、協助癌末病人圓滿此生「五良方」,希望民眾都學習面對臨終的智慧。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長蔡兆勳著作
三月底,桃園市福島健康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林哲藝贊助,在田川宴會館辦首場新書分享會,參加者都獲贈一本,另贈送衛福部桃園醫院、台北榮總桃園分院、桃園敏盛醫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等,回饋社會。
解決負面思考 幫助病人善終
「我們的社會與文化,對死的話題有先入為主的障礙。」蔡兆勳鼓勵民眾勇於談論、破除禁忌,安緩醫療專業能幫助解決病患、家屬、醫護同僚、志工的負面思考。
照顧病人痛苦 攜手一起面對
安寧病房做的不是治癒或轉好的成就感,「因為那不可能」,是秉持醫學倫理與溫暖人道,幫助病人「改善品質,好過日子,得到善終」,不過度使用維生醫療,不以安樂死或斷食死結束生命,過程注重讓病人覺得「我懂你」,讓病人、家屬跟醫護團隊、志工之間感覺「我們在一起面對」。
蔡兆勳廿八年臨床經驗理出「蔡十點」,包括對病人親切打招呼、找共同點、積極傾聽、高度同理心等,還有「五良方」,特別是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病人跟親友都能安心放下。
蔡兆勳徵得癌末男子「建緯」與親屬同意當案例,請文字工作者陳亞南採訪成篇章之一,建緯生性聰明、貼心,十五歲罹患鼻咽癌,十年後又患舌癌,經手術、化療、電療與免疫療法,舌頭切掉、氣切、胃造口等,非常辛苦,仍發揮韌性與學習力,考取三張電腦相關丙級技術士證照、念到碩士班,又有廚藝。
建緯病況惡化住進安寧病房,起初不搭理、甚至刁難醫師,醫護團隊實踐「蔡十點」,邀家屬開會陳述意見、凝聚療護共識,融入照顧方案,理解他「不是需要希望,是想要無憾」,如願安詳而逝,得年廿七歲。
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董事長陳擇銘認為,社會越來越成熟,是探討「生死兩相安」課題的right time(對的時間),規劃六月起巡迴北、竹、高、花、東等縣市辦分享會,向大眾推廣安緩醫療觀念。

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長蔡兆勳著作《生死兩相安:學會與臨終病人說再見》,推廣安寧緩和醫療觀念。(記者陳璟民攝)

安緩醫療「五良方」助病人面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