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年底前定案 衝擊台灣供應鏈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目前正在韓國釜山舉行,圖為首爾街頭所張貼的海報。(美聯社)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全球塑膠公約第五輪談判目前正在韓國釜山舉行,盼於年底前擬定具法律約束力的終止塑膠污染公約。學者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廿四%用於塑膠生產,比全球的十二%高很多,且塑膠產品有八成出口到國外;全球塑膠公約定案後,對台灣的供應鏈和品牌商都會有很大的衝擊,國內應及早因應。
學者籲廠商及早因應
參與塑膠公約會議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透過視訊指出,國內進口的石油有高達廿四%用在塑膠生產,高於國際,且塑膠產品約有八成是出口,可見塑膠公約對國內的影響之大。
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張添晉表示,台灣應該盡快盤點相關塑膠回收處理技術;台科大設計系副教授許呈湧建議,業者應從包裝設計就思考減少使用塑膠及回收機制,例如德國的超市改以玻璃瓶裝填米和香料,鼓勵消費者下次消費時退還玻璃空瓶;日本超市則是鼓勵消費者把水果包裝泡棉、生鮮托盤留在超市,由超市統一回收。
盤點塑膠回收處理技術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蕭耀貴則指,台灣塑膠業對物理回收相對成熟,化學回收技術相對弱,未來應努力推動;另應盡快發展第三方驗證機制,驗證塑膠回收料的品質。他也指出,塑膠公約框架出爐,即會對國內產業的供應鏈產生衝擊。
環境部昨日下午邀請產業界及專家學者針對塑膠最新談判近況,討論如何推動我國塑膠循環管理及訂定更全面的減塑目標。(記者陳嘉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