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土城斬龍山遺址 議員催生小型博物館

土城區斬龍山遺址地面規劃成綠地公園,文化局表示,不下挖擾動,現地保存是最好的方式。(記者董冠怡攝)

土城區斬龍山遺址地面規劃成綠地公園,文化局表示,不下挖擾動,現地保存是最好的方式。(記者董冠怡攝)

2024/06/10 05:30

地面設公園 僅有解說牌未見實體文物 文化局:現地保存不下挖擾動

〔記者董冠怡/新北報導〕鄰近捷運土城站的斬龍山遺址,一九五五年被發現,目前規劃為遺址文化公園,由於遺址被埋沒在地底下,除了入口處設立名稱與解說牌,現場未見實體文物。市議員江怡臻建議參考八里區十三行博物館,打造小型博物館,或騰出空間展示古物。市長侯友宜允諾評估;文化局表示,將以開放式環境場域取代興建場館。

2公頃綠地 全是考古遺址範圍

斬龍山遺址距今約有二千八百年至二千三百年歷史,屬於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文物以農耕、漁獵等生活用具為主;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二○一九年完工啟用,當時市府考量在不干擾地底文化層的情況下,現地保存考古遺址,也能做為民眾日常生活休閒場所。

記者昨天實地走訪,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綠意盎然,蟬鳴鳥叫不絕於耳,設置溜滑梯、攀岩等遊樂設施和戲水區,大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雖然公園入口多處設立標誌與解說牌,卻看不到實體文物,令人難以聯想地底下有考古遺址,不知道的人可能會以為只是一座特色公園。

江怡臻指出,土城地區缺乏觀光文化公共設施,斬龍山是市定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多集中在地表下約廿至五十公分,遺址範圍約二公頃,目前僅規劃成綠地公園相當可惜,建議市府投入資源,在不違法的情況下進行最小程度開發,既不干擾地下文化城,又能展示古物。

侯友宜認為,展示與保存應該並進,讓市民看見斬龍山遺址的真實面貌、了解可貴之處,能否建置博物館及量體大小等問題,需尋求專業建議,將請文化局評估。

文化局長張䕒育說,十三行博物館蓋在考古遺址旁邊,但斬龍山遺址文化公園全區都是考古遺址範圍,上方公園設施只能地表設置,不下挖擾動考古遺址,並按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四十八條及「考古遺址監管保護辦法」規定保存,如果要再開發,需考量有無違規疑慮,也要和考古專家學者研討。

將辦考古營、走讀 取代建場館

文化局補充,現地保存是對遺址最好的方式,當初斬龍山遺址挖出的古物,目前在十三行博物館收藏,未來將以開放式環境場域取代興建場館,包括舉辦考古營、環境教學或走讀等方式,鼓勵民眾親近考古遺址,並配合遺址公園休憩特色,製作實境解謎遊戲,每年全國古蹟日也會規劃辦理實體教育推廣活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