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醫支持新制 兒童發展篩檢評估工具須精進
為協助遲緩兒及早發現並就醫,衛福部七月起將提供未滿七歲兒童六次免費發展篩檢。圖為桃園市專業醫療團隊至幼兒園辦理篩檢服務。 (資料照,桃園婦幼局提供)
新制搭配本土量表 符合需求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為協助遲緩兒及早發現並就醫,衛福部國健署今年七月起將提供未滿七歲兒童六次免費發展篩檢,醫界認為現行篩檢評估工具多年未修、未能與時俱進,可能影響結果,對於新制搭配本土量表樂見其成,有助於及時找出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
國健署已提供未滿七歲兒童七次免費健康檢查,包含身體檢查、發展診察、衛教指導等。二○二二年八十七萬人次使用,利用率七十八.六%。
補助醫師診察費、轉介獎勵費
新制再提供未滿七歲兒童六次發展篩檢,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林真夙表示,若符合年齡,可與免費健康檢查同時進行,將補助醫師執行兒童發展篩檢診察費每案四百元,若發現異常兒童,給予篩檢結果說明並轉介,且確認個案於次日起卅日內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或地方政府認可且經國健署同意的評估醫院就診,可再獲得轉介獎勵費每案二百五十元。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表示,現行篩檢評估工具多年未修、未與時俱進,像現今家庭多用磁扣,但圖卡是傳統鑰匙,與實際生活經驗有落差,影響兒童認知,且家長未必能第一時間察覺孩子語言、專注力、人際互動發展慢一步,都是台灣發展遲緩兒比例低於國際數字可能原因。
3歲前發現遲緩 早療成效越好
陳慧如指出,新制使用的兒童發展篩檢量表已依文化變遷調整,更符合時代需求,且由醫師執行搭配檢查,若可在三歲前發現遲緩進入早期療育,成效是三歲後十倍,年紀越小,腦部可塑性越強,盡快訓練不足部分,就可望回到原本生長軌道。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名譽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王煇雄也指出,現行篩檢評估工具主要沿用國外,其實本土量表更精準。
台灣兒科醫學會監事林應然認為,新推的量表對醫師來說很複雜,每名兒童評估可能要花三十至四十分鐘,且醫師須經線上課程考試通過,再經實體課程考試合格,但因這些仔細的評估,更有助及早找出遲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