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研究台生小食蟻獸 野食靠美洲本能

小食蟻獸「小紅」(左)帶著第二個寶寶「紅包」進餐。(劉聰毅攝,興大提供)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台北市立動物園南美小食蟻獸「小紅」兩年前帶著寶寶翻柵欄脫逃,寶寶當天找到,但人工繁殖的小紅竟然能在野外存活三個月,中興大學揭密小紅存活絕技,檢查其野外糞便,發現牠以「小象白蟻」為食,這是中南美的白蟻在台灣最近的親戚,證明小食蟻獸天生便有找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的能力,此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
該研究也發現,從小紅糞便發現十四種螞蟻,大多是樹棲,顯示小紅常爬到樹上覓食,幸運躲過流浪狗的傷害,小紅在台北動物園細心照顧下,今年五月生下第二胎寶寶「紅包」。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李後鋒表示,小食蟻獸的原生地在南美洲,動物園人工繁殖小紅平時都吃飼料,也從沒在野外生活過,研究團隊原本猜測小紅可能會找台灣最常見的「台灣土白蟻」為食,但這類白蟻在中南美沒有分布,小紅被尋回的第一時間,他們取得被捕捉後的野外糞便,發現牠竟然能找到與南美洲最相似的小象白蟻作主食。
李俊鋒說,中南美的白蟻在台灣最近的親戚是小象白蟻,但不是台灣野外最常見的物種,代表人工繁殖的小食蟻獸小紅天生就有能力,可找尋到與原生地最相似白蟻類群,這項研究也發表於國際期刊《生態與演化》( Ecology and Evolution),為小食蟻獸的覓食行為提供一個有趣而罕見的案例。
興大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認為,小紅糞便裡面發現十四種螞蟻,大多為樹棲螞蟻,顯示牠常爬到樹上覓食,這也可能是牠沒有被流浪狗傷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