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外傘頂洲面積縮減 中央擬固沙
外傘頂洲即將消失,觀光與牡蠣養殖業都受到衝擊。(記者蔡宗勳攝)
〔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嘉義縣東石外海的外傘頂洲,近年來面積愈來愈小,大滿潮時幾乎沈入海裡,影響原本熱門的外傘頂洲觀光漁筏產業,而沿海因失去屏障,牡蠣養殖業也受衝擊,養灘、固沙刻不容緩,民代及業者齊聲呼籲政府儘速推動固沙計畫。
估2028年將成為消失的國土
嘉義縣立委蔡易餘說,已向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外傘頂洲固沙計畫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日前由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會主委吳澤成召開會議,討論推動外傘頂洲沙源補充、養灘、防風定沙及環境影響評估等措施,並協調各部會進行施作,他也希望中央趕快進行固沙計畫。
外傘頂洲有「移動的國土」之稱,主要由濁水溪的泥沙沖積而成,根據研究資料,1984年時,外傘頂洲於退潮時面積約1000餘公頃,漲潮約200餘公頃,南北長10餘公里;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若不進行保護,預計2028年「移動的國土」將成為「消失的國土」,東石沿海將失去屏障。
遊客大幅減少 去年僅8萬餘人
嘉義縣海上旅遊觀光發展協會總幹事陳進明指出,前往外傘頂洲曾是熱門遊程,2018年有23萬餘人登島觀光,但因沙洲逐漸萎縮,遊客跟著減少,2019年剩12萬餘人,去年受疫情影響,僅有8萬餘人,如果政府再不著手養灘固沙,外傘頂洲觀光業將一去不復返。
養殖少2/3 東石蚵恐走入歷史
嘉義縣牡蠣養殖產銷協會總幹事黃進忠說,外傘頂洲因面積銳減,屏障功能降低,東石近海的牡蠣養殖業,不堪強風巨浪襲擊,浮掛式養殖數量減少3分之2,擔心聲名遠播的「東石蚵」可能走入歷史。搶救外傘頂洲迫在眉睫,再延遲不處理,養灘固沙經費可能倍增,效果不彰,呼籲政府儘速改善,否則外傘頂洲消失,鄰近沿海觀光、牡蠣養殖產業,恐跟著一起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