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研究:染C肝快治療 帕金森氏症發病率減4成
為降低帕金森病患病風險,C型肝炎帶原者應及早接受治療。圖為示意圖,非當事人。(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目前帕金森氏症是無法治癒的老化疾病,病因至今未明。長庚醫院研究八萬多名C型肝炎病患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比未治療者,可減少近四成帕金森氏症的發病機率。
林口長庚醫院動作障礙科暨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英儒指出,目前已知帕金森氏症有十%病人發病,和基因遺傳有關,其他病人的發病原因並不清楚,在缺乏發病原因或危險因子的情況下,帕金森氏症缺乏實質有效的預防方式。
國外研究指C肝為危險因子
近年國外的田野調查發現,C型肝炎患者得到帕金森氏症的機率似乎比一般人要來得高,動物實驗也證實,C型肝炎病毒會入侵腦部,特別是腦幹部位,而腦幹的間腦被認為是帕金森氏症最早出現病變位置。這些間接證據都指向C型肝炎病毒很可能是產生帕金森氏症的原因之一。
研究團隊從台灣的健保資料庫中,找到廿四萬多名曾得到C型肝炎的病患,從中分出各項條件匹配的兩組各約四萬人,一組曾接受干擾素治療,另一組未曾治療過,再追蹤這十年間各組的帕金森氏症發生率。
結果發現,曾接受治療的C型肝炎病患,發生帕金森氏症的機率為千分之四.○六,明顯低於未曾治療的病人發生機率的千分之五.五一,且兩組的差異隨時間的增長而遞增。
黃英儒強調,如同基因及腸道菌可能和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有關一樣,C型肝炎的感染也只是帕金森氏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後續還需要許多研究來更深入了解其機轉及各項危險因子的共通點。
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失智症的第二大神經退化疾病,除了少數的年輕型病患,大多好發於五十歲到七十歲,病人有顫抖、動作遲緩、僵硬等症狀,困擾日常的生活作息,也常伴隨疲倦、無力感,甚至失智及憂鬱等問題。
典型的帕金森氏症在患病前、中期,靠藥物及手術可獲得明顯的改善與控制,但到晚期,各項併發症如異動症、失智症、幻覺、步態凍結等,使病情愈來愈難控制。所幸有深層腦刺激等侵入性療法,可讓晚期病人的生活品質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