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以雷射治療為主
文/賴旗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在臨床上可分為「非增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更嚴重的「增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非增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視網膜一旦出現中心視網膜微血管病變,以及黃斑部水腫就會影響病患的視力;而70%的增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患在5年內會完全失明,其致病機轉為視網膜廣泛性微血管阻塞和缺血後,出現不正常的血管纖維增生,常會造成玻璃體出血,及牽扯性視網膜剝離,視力會嚴重受損。
增殖型病患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青光眼,因在長期缺血之下,虹膜也會出現新生血管,造成房角閉鎖,產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引起失明。
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除了控制血糖、血壓外,傳統上,以雷射治療為主,而雷射的目的是減少黃斑部水腫,以及使不正常血管消失。
非增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人進行局部視網膜雷射治療;而增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進行全網膜的雷射治療,約可減少50%失明的發生,是目前最主要有效控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標準療法。
若病人已出現黃斑部水腫,除雷射外,目前也有許多選擇及輔助療法,如玻璃體注射類固醇,或植入藥物緩慢釋放裝置。其中玻璃體注射,以類固醇懸浮液為主,目前已大量使用在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病人,約3至6個月注射1次,缺點是會引起白內障及青光眼,另外,極少數病人會感染。經常注射,病人亦十分痛苦。目前亦有長效類固醇植入物,以及含有類固醇之可生物分解慢性釋放藥物裝置等,正在進行人體試驗。
由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血管新生有關,所以現在有抑制血管內皮生成生長因子的藥物,可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血管新生嚴重程度獲得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黃斑部水腫,並抑制血管新生;對於玻璃體出血的病人,注射之後可減少出血,若需要開刀亦可大量降低術中及術後出血,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有相當大的幫助。(本文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眼科系視網膜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