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眼淚是無毒性渦鞭毛藻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歷經一年採樣研究,發現藍眼淚的多寡與閩江汛期有關,一旦汛期結束,藍眼淚就消失,藍眼淚多寡與閩江水中的矽含量有關係,而非先前外界所說藍眼淚是海洋環境污染指標。圖為藍眼淚在顯微鏡下發光情形。(連江縣政府提供,記者俞肇福翻攝)
馬祖「藍眼淚」的光,其實是來自夜光蟲(無毒性渦鞭毛藻),因其體內有螢光素及螢光素酶,當海浪拍打到礁岩上或船隻經過時,夜光蟲受外部環境刺激,體內的螢光素產生發光的化學反應,稱為「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
海洋中許多生物進行「生物發光」,有的是為了獵食、有的是為了交配,例如深海燈籠魚利用頭頂觸角的發光器發光,是為了獵食小魚;雌性螢火蟲發光是為了吸引雄性螢火蟲交配。至於夜光蟲的發光目的為何?目前學術界尚未有相關研究,不清楚發光目的。
(資料來源: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蔡昇芳,整理:記者俞肇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