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石頭生態步道 「盼君女石」是愛而不得悲劇象徵

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安霖說,身旁的「盼君女石」彰顯的就是泰雅族對人倫的重視。(記者黃美珠攝)
〔記者黃美珠/新竹報導〕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石頭生態步道海拔約1200公尺,短短僅約1公里長,沿途奇石嶙峋還顆顆傳奇!「盼君女石」相傳是愛而不得的悲劇象徵;「分肉石」本是磨刀霍霍的磨刀石卻轉化成共存共享的代表;至於獵人夜間暫棲的岩洞,則讓人看到合作便能創造適者生存的智慧。
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安霖說,石頭生態步道就在白蘭「R'hagan(樂哈山)」地區,因為堅硬的岩石滿地,是部落中唯一無法開墾耕作之地,因此以前人跡罕至。
許安霖說,泰雅族嚴禁近親通婚。相傳之前曾有對表兄妹違反這項大忌,不見容於部落,只好私奔藏在現在的石頭生態步道附近,彼此相約不論碰到什麼狀況,最後都要回到該處聚首。
沒想到,有一天男人出外狩獵卻被部落發現而抓回,女人不知情下死守在相約處盼君歸來,即便最後容顏老去,甚至化成了石頭,卻仍留在現場,是泰雅族另一種版本的王寶釧。
這顆鬼斧神工的「盼君女石」,不論從左側或右側都清晰可見1個老奶奶的容貌,讓人嘖嘖稱奇,它也成了泰雅族人代代相傳,告誡後世一定要弄清自家親族關係、輩分、姓氏等的箴言。
至於「分享石」或稱「分肉石」的大石外型貌似石桌,泰雅話叫做「R'hagan(樂哈山)」意指磨刀石。
許安霖說,泰雅獵人上山雖是各自行動,但返回部落一定跟團體分享自己所得。小時候他就曾見父親獵回1頭山豬,但回家卻僅帶1塊肉,長大後才知,原來獵人上山前聚在「樂哈山」磨刀之際,會用日月星辰如「經過3個太陽2個月亮之後」這樣跟家人相約回到樂哈山等候,因為當所有的獵人陸續返抵,大家就把獵物攤在「分肉石」上分肉,就是沒有壯丁能上山打獵的弱勢家庭也能分得。
石頭生態步道上的巨石下,有不少能棲身的洞穴,且幾乎都能塞入3到5人不等。
許安霖說,這是以前獵人避雨、過夜之處,他們不會落單,且以屈膝坐姿,生火後彼此緊靠取暖,來熬過黑夜且互相警戒野獸,展現同心協力的生存智慧。
至於滿布石頭的區域,雖不能耕作卻也造就出特殊的生態環境。就以相傳能治蛇毒、千元台幣背面帝雉尾巴後方的「七葉一枝花」為例,在醫療不便時曾被人濫採,導致野外族群數量急遽銳減,但在石頭生態步道及其周邊卻隨處可見。
步道上也有平地人不熟悉的「黃土樹」成林,許安霖說,這種台灣原生樹種質地非常堅硬,所以被泰雅族拿來做搗小米的杵,這種樹自然風化脫皮後,樹幹看起是土黃色的,摸起來的感覺也像黃土,非常有趣。

帶有愛情悲劇傳奇的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盼君女石,酷似1名老婦的側顏,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記者黃美珠攝)

慕名造訪的山友們對於「盼君女石」的淒美故事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嘖嘖稱奇,駐足搶拍。(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安霖(左)跟山友們導覽解說如圖「分享石」又名「分肉石」的典故。(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石頭生態步道上滿佈各種奇岩怪石,充滿玄奇色彩又讓人從泰雅文化中增長人生智慧。(記者黃美珠攝)

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許安霖示範當年獵人如何在岩石下方的洞穴中棲身過夜。(記者黃美珠攝)

千元紙鈔上的七葉一枝花所在。(記者黃美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