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缺點補習無效?美學者黃茂樹:栽培特長才可能打造出黃仁勳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16日舉辦「因材施教,成就每個孩子:台灣優質教育的願景與發展策略」國際研討會,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中)、教育部長鄭英耀(左三)與多位國內外講者合影。(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前首席副校長黃茂樹今表示,華人家長很容易只看到子女的缺點,且為成績斤斤計較,花很多錢針對子女的缺點補習,但應該要花時間栽培孩子的特長,人的才能是與生俱來,但可以針對孩子的特長,培養其後天習得的才能(learned talent),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等,都擁有「learned talent」,如極佳管理能力、積極人生、高抗壓性及優良的人際網絡等,呼籲家長勿用課後班或補習填滿子女的時間,他也建議台灣政府應將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辦因材施教國際研討會,黃茂樹強調,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才易取得成功,他舉日籍音樂家辻井伸行為例,雖自幼失明,但父母針對他極佳的記憶力和音感特長栽培,最終成為世界知名的鋼琴家;而首位墨西哥裔美籍太空人José M. Hernández,數理能力優異,最終也成為夢想中的太空人。
黃茂樹也呼籲,全球已有47國將幼兒教育納入正式教育,建議台灣應將幼兒園納入義務教育,以提升教師素質,降低教師離職率,並使課程完整一貫,對家境不好的幼兒家庭更是德政,另應為高中生開拓更多元的升學管道,72%加州高中生就讀社區學院,此外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台灣雖已有心理健康假,美國則將家長和老師納入預防課程,以增加孩子的心理穩定性。
前考試院長黃榮村介紹德國佛倫斯堡大學博士尤根·布德(Dr. Jürgen Budde),以「異質性中的差異、個性及通性:中歐觀點」演講,認為與其強調學生學習表現的差異性,不如尊重學生先天特質的多樣性,尤其要避免對學生差異分類的不當刻板化和歧視。
尤根·布德表示,德國學生10歲時會進行能力分流,但也代表社會的不平等,因學生家庭背景與就業環境相關,例如就讀文法中學,後來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學生,經常來自優渥的家庭環境,而具有移民家庭背景的孩子,則可能在教育環境下受到歧視打壓,差異帶動了不平等,但學校不是黑箱,民主應落實在學校。
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陳學志表示,叫魚爬樹,魚永遠都覺得自己是笨蛋,差異不是障礙,歧視才是障礙,也關注學生心理問題,在追求卓越同時,幸福也很重要。暨南國際大學副校長楊洲松表示,日德法英美西等國分流年紀不同,但都鬆綁學制更彈性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