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國定民俗學甲上白礁 慈濟宮獲授證台南第6間宮廟博物館
台南學甲慈濟宮保存國定民俗「學甲上白礁」、6件「國寶」葉王交趾陶,廟內也保存潘麗水、何金龍、葉王等工藝品。(記者楊金城攝)
〔記者楊金城/台南報導〕有保生大帝台灣開基祖廟稱譽的台南學甲慈濟宮,保存國定民俗「學甲上白礁」、6件「國寶」葉王交趾陶,今年逢甲辰年,4月17至19日將舉辦4年1科的「學甲香」遶境前,學甲慈濟宮今天(30日)獲台南市文化局授證為台南第6間「宮廟博物館」。
學甲慈濟宮和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也為今天起在天仁工商教室展出的特展「咱鬥陣來去上白礁」揭幕,展到4月21日,介紹學甲上白礁(逢4年1科擴大為學甲香)的歷史、科儀、陣頭和藝閣, 展示分為上白礁、遶境、宮廟博物館3主題展,讓民眾更認識學甲上白礁民俗文化、國寶文物。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謝仕淵並在慈濟宮前授予認證為台南第6間「宮廟博物館」,由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代表受證。
謝仕淵說,宮廟有許多木作、彩繪、剪黏、交趾陶等民俗工藝,甚至出自名師,宮廟就是最佳傳統工藝博物館,台南市自2022年起啟動「宮廟博物館計畫」,第一階段遴選14間廟宇試行示範,經過兩年期的培力輔導,學甲慈濟宮成為南市第6間宮廟博物館,前5家號台南市宮廟博物館則為台灣首廟天壇、北門南鯤鯓代天府、三寮灣東隆宮、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臺灣府城隍廟。
台南市文資處說,學甲慈濟宮作為台灣保生大帝的信仰重鎮與學甲十三庄的信仰中心。廟內傳統工藝經典之作不僅保有「台灣交趾陶第一人」葉王的交趾陶舊作,也有日治時期剪黏匠師何金龍作品,在三川殿門楣上栩栩如生的魚、蝦水族木雕,則是泉州派鑿花大師蘇水欽的作品。
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文化館保存的「加冠、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等3組6件「國寶」葉王交趾陶,約有163年歷史,目前則送往台灣藝術大學進行專業修護。
台南市文資處處長林喬彬說,宮廟是許多人日常重要的生活場域,推動宗廟博物館盼提供民眾認識傳統工藝、民俗與信仰的平台,以及文資展示與教育的現場,同時讓廟宇成為文化保存者的榮譽感,第二階段將在4月開放具豐富傳統工藝資源並在台南市登記立案之寺廟提出申請宮廟博物館。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記者楊金城攝)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謝仕淵(左)在學甲慈濟宮前授予認證為台南第6間「宮廟博物館」,由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代表受證。(記者楊金城攝)
「咱鬥陣來去上白礁」特展。(記者楊金城攝)
「咱鬥陣來去上白礁」特展。(記者楊金城攝)
「咱鬥陣來去上白礁」展示國定民俗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的文化。(記者楊金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