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元宵西乞龜未至 各廟宇米包龜先行堆疊
白沙港子保定宮米包龜,成為今年第一隻元宵龜。(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澎湖元宵乞龜文化,是民間信仰重頭戲,在台灣元宵節以西乞龜聞名,雖然農曆春節還未到,但先期元宵籌備工作,已緊鑼密鼓展開,由米龜師傅孫一中領軍的疊米龜團隊,已巡迴澎湖本島各廟宇展開製作堆疊。
海龜在澎湖民間,有求財、求壽、平安、乞居、安家、歸來的多重意涵,各宮廟的鎮殿大龜是元宵的要角,僅管強調創意與在地特色成為目前鎮殿大龜的主流,以食用米堆疊的米龜仍立於不敗之地,乞得米龜的信徒通常只取回少數的白米,其餘分送親友或捐贈慈善團體,讓神庥更加普及。
堆疊米龜必須依照斤數、米包大小算出尺寸,再依現場底座調整長度、寬度,龜頭部分則以木架支撐。四方形的米包若要呈現海龜的弧度和比例,沒有速成法,只有「龜速」出細活,邊做邊塑形,至少需要一個工作天,若使用6公斤以上的包裝米,至少需要2個人力,實非易事。
由於堆疊米包龜,需要技巧及經驗,在老師傅逐漸凋零後,今年孫一中帶起年輕團隊,開始巡迴之旅。今年疊的第一隻米龜誕生了,位在澎湖白沙鄉港子村的保定宮,米龜重1000台斤歡迎過去參觀,第二隻將於1月30日至澎湖白沙鄉赤崁村龍德宮疊6500斤的大米龜。民間俗諺:「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尾,存家伙;摸龜殼,事業穩達達;摸龜腳,金銀財寶滿厝腳」。
今年堆疊的第一隻澎湖米包龜,已經完成。(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