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客語更傳神! 逾8千筆台灣地名以本土語言標注
教育部推動「以本土語言標注台灣地名計畫」,擇重要交通站名、地標名、街道名、行政地區等,共計8450筆地名資料,標注閩南語及客語發音。(圖擷取自教育部語文成果網資料)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台灣現有地名大多源自閩南語、客語及各原住民族語等不同的本土語言,反映不同族群先民對於環境的認知,蘊含深度文化價值。教育部推動「以本土語言標注台灣地名計畫」,擇重要交通站名、地標名、街道名、行政地區等,共計8450筆地名資料,標注閩南語及客語發音,編訂地名清單並錄製發音音檔。
教育部表示,地名多源自生活經驗,最早為口語傳承,在轉寫成文字時,因各種雅化、轉音等社會因素,常有字音脫節的情況,且本土語言的說法與慣用詞彙也不宜直接從漢字書面語「望文生音」。地名聯繫著人與鄉土,本土語言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語言傳承的重要一環,為保留這些珍貴的語言文化,辦理台灣地名本土語言標注工作,這是跨越地理、歷史、語言、族群等領域的龐大工程。
教育部指出,考量本土語言流失顯而易見的危機,地名保存工作刻不容緩,因此與內政部、交通部及客委會合作,委請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執行,完成1241筆包含「台灣鐵路」、「北、高捷運」、「台灣高鐵及快捷公車」、「台灣好行旅遊公車」等交通站名,及7209筆包含行政區、聚落、自然實體、公共設施及街道名等5大類別地名之閩、客語發音清單,並錄製音檔。
教育部表示,已將成果資料提供給相關部會參考運用,希冀計畫執行成果能有助於維護流失中的本土地名,豐富地名的在地資訊,亦供各界在語言教育及文化保存上參考利用。相關成果電子檔可至「教育部語文成果網」—語文推廣類—本土語言相關資源下載。